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动批一代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婷舒 赵迪写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2月06日   08 版)

    11月29日,“动批”的最后一夜,北京市动物园区域东鼎批发市场一家经营十多年的服装店里,店员们合影留念。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21岁。当晚他们就要离开北京前往天津王兰庄,在那里的店铺开始新生活。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摄

    “动批”的最后一夜,导购员梦梦等待货车。他们将连夜搬往燕郊的新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郑萍萍/摄

    11月29日,东鼎市场,30岁的丽丽在自己家的摊位上招呼顾客。她和母亲来自辽宁省葫芦岛市,已经在“动批”打拼了10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摄

    11月29日,东鼎市场,一名导购员看着平板电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摄

    11月29日,东鼎市场,导购员丽丽站在小板凳上。导购员有时需要试穿售卖的服装,向顾客展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摄

    11月29日晚,东鼎市场对面,来自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赵女士准备和同去燕郊东贸国际服装城的商户一起离开。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婷舒/摄

    11月29日,东鼎市场,年轻女店员向顾客推销商品。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摄

    11月30日,东鼎市场外等待运走的货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郑萍萍/摄

    扫码阅读更多动批故事

    “我要走了,拜拜!”闭市前的北京市动物园区域东鼎批发市场里,一名年轻的男导购员站在矮凳上,对着不断涌入的顾客喊道。11月30日下午两点,北京东鼎市场正式闭市,由12家批发市场组成的“动批”正式告别历史舞台。伴随着“动批”兴衰而成长的一代人也将离开,他们当中很多是打扮入时、身着奢侈品牌款式的年轻人。

    北京“动批”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起源于一批路边服装摊位,曾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2014年,北京率先在全国出台政策,要求在核心区严格禁止制造、建筑、批发等行业。2015年初天皓成市场首先闭市,随后,动批地区的聚龙、世纪天乐等批发市场陆续摘牌、腾退闭市。

    这里的商户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许多人10多年前只身来到北京时只有十几岁,经过多年奋斗,在北京成家买房,甚至开出了第二、第三家商铺。动物园附近的街边摊,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挣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机会。

    11月29日是东鼎市场营业的最后一个夜晚。关门时间过后,扫尾货的顾客仍在不断涌进月月工作的服装店。“毛衣都是纯羊毛的,30元甩了啊”,这个28岁的东北姑娘站在木台子上,边吆喝边把店里最后一件羽绒服从模特身上脱下递给顾客。

    在卖场最后的忙碌中,月月坐在收银台前,睫毛膏已经晕开了一点儿,收银台上的点钞机也被标上了价格“100元”。“动批”闭市后,这家店将搬到丰台区南四环的大红门市场,从老家独自来到北京、已在“动批”工作五六年的月月却还在犹豫。“也可能去燕郊吧,有朋友在那边的市场。”

    晚上9点多,市场里的电梯停止了滚动,店铺门前挂起了花色各异的布帘。几个快递员抓紧时间打包发往全国各地的商品。二楼转角一家较大的店铺里,20岁的梦梦和几个小伙子还在收拾,打包次日发给客户的服装。他们位于燕郊东贸服装城的新店第二天就要开门迎客,梦梦已经在市场旁提前租好了房子,当晚他们就将直奔燕郊的新家。

    3年前,梦梦从河南信阳来到一直向往的北京,她在万通商城批发过围巾、摆过地摊儿。经人介绍,她来到“动批”应聘导购,老板毫不犹豫许诺的5000元工资让她从此在这里扎了根,现在月收入过万。梦梦需要第二天5点起床准备开张,语气中透着疲惫的她讲话时,印着“脾气极差”和“性格极好”的耳坠一摇一摇,“没事儿,我睡一觉就好了!”

    货车一辆辆停在东鼎门口,拎着黑色塑料袋的人们进进出出。这天的市场似乎和平时没什么不同。只有在休息的片刻,驻扎东鼎20多年的商户老李才有功夫感慨:“动批”的日子真的结束了。“舍不得能咋地?”在自己的金杯车前抽完一支烟,他踩灭烟头,上车奔向燕郊的方向。

    和“动批”告别,在一些人看来是新生活的开始。在东鼎干了20年、拥有两家女装店的李丽准备在这两天把余货都卖掉。儿子还在国外读书,她和丈夫打算趁这个机会回河北秦皇岛老家养老。

    天气预报显示,29日是北京入冬来最冷的一天。3个打扮时尚的年轻女孩儿有说有笑地走出了东鼎,头发最长的高个儿停下脚步,放下袋子,举起手机对准四周,原地转了一圈录下视频。“再见啦,东鼎!” 她仰起头喊了一句,回头和同伴一起钻进在门口等待的三轮车。

    11月30日下午,距离市场给出的搬迁最后期限不到1小时的时候,东鼎市场地下一层的一个家纺铺位前,已经喊了几天“给钱就卖”的邵玉玲还没有停歇。48岁的邵玉玲留着栗色短发,脖子上戴着一串金项链,腰间的小型扩音器里传出她逐渐沙哑的声音。

    17年前,邵玉玲和老公从安徽阜阳来到北京,在东鼎市场地下一层租下了这个22米宽、10米长的档口,做起家纺买卖。她当时租住在丰台区的平房只有10多平方米,来上班得挤一个多小时的公交。早七晚六,全年无休。邵玉玲说,虽然很累,可每天晚上回到家里数钱的时候,她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10多年的时间里,邵玉玲有了车有了房,还有了孙子。闭市后,她会离开北京,去上海的妹妹那里寻找新项目。她说:“因为(年龄)还不算大,想再拼一把。”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婷舒 赵迪写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2月06日 08 版)

动批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