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物理教师巴珍接到一个意外来电,对方自称是她的学生,还是“巴珍物理奖学金”的第一批获得者。这名学生毕业后考上了警校,当了警察,现在希望有机会能与老师再次见面。
“我没听出他的声音,也没叫出他的名字。”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中学的办公室,这名身材瘦小的46岁女教师说,物理奖学金是2004年她自掏腰包设立的,转眼已过13年,而最早那批获奖的学生却还记得她。
教育能脱贫,不能让学生轻言放弃
说起当年设立奖学金的初衷,巴珍说,当地学生要学汉语、藏语和英语3门语言。物理是汉语授课,由于语言差异,讲解一道题,一些藏族学生可能要多听两三遍。加之学生物理基础薄弱,不少人没兴趣,教师也觉得物理太难教。
但物理是升学考试的重要科目,教育又是藏区青年改变命运的关键通道。巴珍觉得,不能因为教学有难度,就让孩子轻言放弃。
在西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陆华东看来,当地扶贫应打一套组合拳,其中就包括“靠教育脱贫一批”。
巴珍与学校一起开始了“长跑”。1994年巴珍从西藏大学毕业,正逢堆龙德庆区中学建校20周年。第二年,国家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这所海拔近4000米的中学很快进入扶助视野。教学设施不断更新,一批批教师接受了培训,30周年校庆时,巴珍已是从教10年的青年教师,也就是在这一年,物理奖学金办了起来。
“学生考了好分数,老师对其进行奖励,也算是一个促进学习的方法。”巴珍希望,这个举措能帮助藏区学生培养对这门现代科学的兴趣。
当地媒体曾报道称,2007年9月,堆龙德庆区中学举行教师节大会,除了表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之外,有个特殊的环节,就是为“巴珍物理奖学金”的获得者颁发奖金。
这笔奖学金每年颁发两次,一年有四五名学生获奖。钱并不多,金额也不固定,每年巴珍会根据情况增减,例如,单是今年上半年,初三7班就有两名学生分别获得奖励200元、150元。有教师记得,多的一年,巴珍花了大约1000元。
学生深知教育是打开未来的钥匙
初三学生旦增拉姆是今年的获奖者,在她看来,如今的物理课通俗易懂。巴珍老师时常举一些生活案例,比如讲解比热容时,老师会引导大家回忆,在海边光脚走路时,鹅卵石与沙子哪个温度高、增温快,从而记住哪个比热容更低。
旦增拉姆是从西藏阿里地区搬到拉萨的。考虑到拉萨教育水平更高,父母特地带她和两个弟弟来此居住。
对她而言,知识是与一些同龄人的现实分野,也是打开未来的钥匙。在阿里,周围一些同龄女生已经嫁人,而在拉萨,她考了班上的物理第一名,也钟爱着另一门现代科学——生物。明年中考,她的目标是考入上海的少数民族内地班,再冲刺复旦大学。
这已经十分难得了。熟悉当地情况的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些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会让学生在农忙季节回家帮忙,“有的驻村工作队,工作之一就是去地里找小孩回来上学,并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而在堆龙德庆区中学,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都是100%。
巴珍也感受到奖学金激励机制带来的变化,“近年来,物理课的平均分比过去提高了二三十分”。巴珍说,这背后既有物理奖学金的功劳,也要归功于双语教育的普及,“学校每天中午都听广播,以提高学生汉语的解读能力、听力水平”。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再上台阶
今年,巴珍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在所有代表团中,西藏代表团是最早出发的,也是赴京路程、时间最长的。
路途遥远,这是外界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印象。路途的遥远也确实是孩子求学最大的障碍。在堆龙德庆区中学,学生主要来自周边5个乡镇,每逢周末,各乡镇都派车接学生返程,到达最远的乡要两个多小时车程,下车之后还要步行很长一段路。
到京开会的巴珍感到首都节奏很快。十九大结束后,繁忙延续到了拉萨,她在学校宣讲了多回,在校外也分享了六七次,接下来最少还有4场。
堆龙德庆区中学的教师白玛玉珍听了巴珍的分享,感触最深的是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这让我们更有动力了”。
身边最明显的改变是,学生学费的自付部分越来越少了。白玛玉珍以前上学的书本费、餐费都是自理的,现在,她的学生的书本费、学费全免了,学校还免费加餐。
初三7班的嘎玛扎西,则收到了巴珍从北京带回来的书签。上个学期,嘎玛扎西拿到了150元的“巴珍物理奖学金”,这枚书签,让从小在西藏长大的他更想到北京闯一闯、看一看。他说,未来的梦想,是考上名校,然后靠自己的能力创造事业。
对巴珍而言,她的梦想是把学生培养好,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本报拉萨12月7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卢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