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师范学院舞蹈教师徐艳的微信朋友圈这两天人气很旺,她发的关于学生艺术团作品《畲带情》在福建舞蹈“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决赛中的照片和小视频,引来不少朋友点赞,有人评论说“用舞蹈的艺术形式传承畲族文化,很棒!”
福建省宁德市现有畲族人口近19万人,占中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福建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近年来,宁德师范学院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在保护地方特色的畲族文化方面进行探索,以舞为媒,向世人展现畲族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据介绍,《畲带情》取材于畲族少女编畲带这一畲族传统习俗,讲述了一位出嫁畲族少女回忆母亲教自己编织畲带的故事。舞蹈抒发了畲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突出表现了畲族母亲的辛劳和传承畲族文化的重要性。
“畲族文化是我们高校所在地的特色文化,也是舞蹈的独特元素。我们希望通过《畲带情》,展现畲族特色文化和畲族妇女的勤劳贤惠。”舞蹈编导之一的徐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她之前就接触和学习过畲族舞蹈,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畲族元素融入到舞蹈中。
徐艳说,除了主题依托畲族习俗,编舞方面也融入了许多畲族舞蹈的手势和动作。“如手指的动作,通过十个手指的不同组合方式,或弯或叠,表达不同的内涵。”为此,徐艳专门请教了畲舞民间传承人,以保证其专业性。
此外,他们还邀请专业作曲家创作具有畲族特色的歌曲,并由畲族民间歌手演唱,制作成舞蹈背景音乐。同时,由畲族服饰技艺人设计改良舞蹈服饰,尽最大程度展现畲族文化。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畲族舞蹈,艺术团的很多学生要花费更多时间去熟悉和练习。但在师生们看来,这很有必要。
“畲族文化是闽东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思路是将这些特色民族文化融入创作中,一方面增加节目的特色和内涵,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闽东文化。”艺术团指导老师李成皓说。
学生艺术团的钟雪虽然是畲族人,但她以前对畲族文化了解并不多,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近期做的功课才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深入认识。她下决心,回到家乡后,要尽自己的力量去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畲族年轻人有义务和责任做这件事”。
除了《畲带情》,宁德师范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近年来还编排了《舂棉斋》《藤牌舞》等展现民族文化的作品,前者通过在舞蹈中使用舂米桶、舂米杵等道具,再现畲民制作糍粑的劳动场景;后者则是反映抗击倭寇的男子群舞,作品一经表演,便获得广泛好评。
“我的家乡在广西,到大学才开始接触畲族文化。”艺术团的李思乐说,在艺术团的3年里,她接触了许多地方特色文化,希望以后也能将带有闽东文化特色的舞蹈和知识教给别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闽东文化。
“与地方文化互动,不仅能为我们的教学和活动增添新元素,也丰富了当地文化的内涵。”李成皓认为,学校在创作带有民族文化元素作品的同时,也是在丰富闽东文化的内涵,传承和保护闽东文化。
近年来,如何在高校和地方文化间形成良性互动,一直是宁德师范学院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宁德师范学院依托闽东文化,不断挖掘其内涵,产出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教学素材,如“柘荣剪纸衍生品”“现代畲族银饰艺术设计”;另一方面,该校积极发挥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延续和拓展闽东文化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传承保护闽东文化,如成立畲族文化研究所,开设福建省高校首个畲族歌言传承班,为畲族歌言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
在此基础上,宁德师范学院在学术科研层面进一步发力,去年6月,学校成立闽东文化研究中心,下设畲族文化、陈靖姑文化、廊桥文化等13个学术研究团队,深入挖掘闽东文化内涵,组织开展闽东文化研究。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林智仁 通讯员 崔柳 郑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