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学界新著

一根脊梁竖立起来

——读《梁漱溟往来书信集》

杨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2月11日   02 版)

    “精神有所归,生活有重心,一根脊梁竖立起来,两脚踏在地上。”1948年,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信中,如此写道。短短几句文字,不仅体现了梁家良好的教育理念,更表现出梁漱溟作为“一代大儒”做人处事的方式。

    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独具风骨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在他近百年的人生中,与众多学者、师长、名流、友人通过信件进行交往。梁先生逝世后,他的长子梁培宽先生逐步将信件收集归纳并加以整理。2017年年底,世纪文景出版的《梁漱溟往来书信集》辑录了梁漱溟先生70余年来的往来书信700余封,是迄今最为全面的一次梁漱溟书信整理。其中许多珍贵信件是首度公开,如与蔡元培、吴承仕、赵朴初等人的通信等;并附有26张珍贵的手稿原件照片。这些书信不仅是梁漱溟个人不同时期思想、情感、生活等的记录,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

    书信的编注者已92岁高龄的梁培宽与许多书信作者相识,并亲历了书信中提到的许多事件。他不仅对书信做了分类和整理,并配以注释说明,为读者揭开历史背面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使得这本书信集极具权威性。

    以一己清朗刚健力涤世间纷纭万端事

    梁先生通过书信与师友交流人生的思考,为国家、社会、教育建言献策,点拨奖掖后学弟子,关心子孙教育问题,从这一封封泛黄书信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中国的脊梁”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认真倔强,他的率真可爱,他的自信自傲,他的铁骨铮铮……

    梁漱溟先生一生坚持“独立思考,表里如一”,坦诚直率,与胡适、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等学者交游往还,信中直指其失,如致胡适信中说“尊文间或语近刻薄,颇失雅度”,而胡适先生的回信亦甚有趣,先是说自己最讨厌板起面孔说规矩话,总喜欢在庄重的题目上说上一句滑稽话,确实有时会致轻薄乃至刻薄;又笔锋一转,说其实此事也在于自己与梁先生性情不同,“适颇近于玩世,而先生则屡自言凡事‘认真’”,又劝梁先生,凡事太认真也并非“汪汪雅度”。梁先生不以为忤,虚心接受。

    “批林批孔”运动期间,梁先生不愿附和批孔。当遭到批判时,梁先生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在1975年致友人周植曾的信中,梁先生自陈心迹:“……我以拒不批孔,政治上受到孤立。但我的态度是独立思考和表里如一,无所畏惧,一切听其自然发展。”

    还原一个血肉丰满的梁漱溟

    从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不太一样的梁漱溟。他与学生交流养生、修身经验,记录静坐方法的笔记,照应生活困难的学生,关心侄辈的婚姻大事,暮年时也会不时唉叹“脑力体力俱衰”,读者印象中那个瘦削、严肃、硬气的“中国的脊梁”,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可亲可爱的长辈。

    梁先生寄宽恕两儿信,口吻亲切,如朋友一般,表示对二人兴趣志向绝不干涉,“我的原则是——一个人要认清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兴趣。你们兄弟二人要明白我这个意思,喜欢干什么事,我都不拦阻你们的”。得知孙儿情绪懊丧,耐心宽慰,“此大可不必,得失利害之念愈少愈好”。编注者梁培宽先生在前言中写下:“先父写示给我兄弟二人的书信,其珍贵之处何在?那就是他关心和教育儿女的指导思想与方法,有其独到之处。如果读者已为人父母,更请细读这些家书,自然会有许多体会,从而受益。”

    本书中还有许多真挚动人的书信来自 “小人物”。如邹平乡建院院部大门传达室的一位老工人之子范印龙,来信述说其父经历:“爸爸生前有一肚话想和梁先生说,无非是他想表明研究院从撤走后他如何忠心耿耿看守着研究院的一草一木,被人拿去一件东西都会使他心痛,他从未无故擅离职守,洋鬼子来了,他还住在传达室。八路军游击队住了研究院,他还是看大门,每天还领二斤馒头。直到他住的传达室也被拆没了,他才离开了那块地方!他梦想的研究院还能回来的幻想,直到梁先生到北京后他才意悟到研究院不会再在邹平东关出现了。”“大人物”赋予本书以厚度,“小人物”则赋予本书以广度,他们同样是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缔造者和时代变迁的见证人。

    为使读者能够完整领略书信原貌,此书中留存有原件或底稿的部分书信格式复原了其本来的样态,如为表对收信人的尊敬,其称呼前有空格,或另行;为表自谦,写信人自称时字号小于书信正文等。这对读者来说也许是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体会70余年风云变幻,在流逝的时光中,看清梁漱溟,看清20世纪的中国。

杨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2月11日 02 版

战略升级:从全面小康到现代化强国
一根脊梁竖立起来
“强国一代”的使命担当
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