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的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几乎在他的所有演讲中都要点赞中国的塞罕坝和京津冀治霾。
在他看来,塞罕坝是人类在干旱寒冷地区实现生态修复的典范;京津冀治霾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这个国家坚决向污染宣战,正计划退出污染较严重的产业,尽管有的产业曾为国家贡献了两位数的增长,是在“生态文明”旗帜下的中国转型。
一个星期前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全球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全球最高环境奖“地球卫士奖”授予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
索尔海姆12月11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记者采访时说,塞罕坝三代人不懈努力植树造林的故事激励着所有的人,他们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让森林回来,并证明退化的环境是可以修复的。当前,全球许多地区都在进行植树造林的工作,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事迹将推动这一进程。
“地球卫士奖”今年的6个奖项有3个都颁发给了中国项目,除了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外,库布齐沙漠治理、摩拜单车的商业模式也都榜上有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全球最高环境奖的一半都颁发给了中国。”索尔海姆说,这意味着世界开始认识到中国正在进行的环保治理工作以及“美丽中国”的理念。“在环保领域,中国这样的大国提供了世界急需的领导力。这些成就也印证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行之有效。”
北京的蓝天是索尔海姆此次中国行最频繁提及的词汇,他甚至说,如果不是太冷,应该把会场搬到蓝天下。他说,他原以为这本应该是北京最糟糕的季节,但几天来的蓝天让他看到了京津冀治理污染的成绩。
索尔海姆说,从工业革命开始的100多年以来,环境总是服务于发展,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初期,很少有国家关心环境,但之后,好的环境又被看做一种奢侈品。不管是一开始的漠不关心,还是后来的被当作奢侈品,一直以来,环境都被视为发展的绊脚石。政策制定者始终在做二选一的选择题:要么发展经济,要么保护环境,二者的平衡似乎很难实现。尽管很多国家也在试图找到平衡,但对一些较大的国家来说,很多情况下,财富积累依然建立在不可持续的增长之上。
“现在,这一切该改变了。”索尔海姆说,他确信中国将领导这一趋势。
他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现在,中国追求的是绿色发展,包括建立法律和政策框架来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建设一个健全的经济结构以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
索尔海姆说,绿色发展意味着,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绿色科技创新系统将会形成,而绿色金融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条件。
在索尔海姆看来,当下中国向污染宣战的力度比5年前又更上一层楼。他用“环境”作为关键词检索了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他发现报告89次提及与环境相关的词汇。相比之下,“经济”这个词,只被提及了70次。
索尔海姆说,环保力度的升级说明中国在积极兑现自己向污染攻坚的承诺,而与此同时,从中国加大治污力度的一些地区看,治理污染、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并不会拖累经济。
索尔海姆说,他特别喜欢“美丽中国”这个概念,在他看来,这个词不仅意味着中国在保护自己的环境,还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有力的推动者,同全世界一起来进行这项事业。
本报北京12月11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