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辩论赛总想打败谁 《世界听我说》只想打动你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2月13日   08 版)

    中国人给孩子送红包的习俗从汉代流传至今,现因微信红包的产生而更加发扬光大;而“歪果仁”虽然觉得华人送红包很有意思,但他们的传统还是送礼物,送钱则大大不妥。所以,钱到底适不适合作为礼物来赠送?这个问题让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和地区的60名华人聚到一起。两位“领队”陈铭和林正疆,都曾是“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最佳辩手。

    从11月27日起,第二届《世界听我说——全球华人辩论大会》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除了学生,60名辩手还包括主持人、导演、音乐家、物理学家、中医等20种职业,辩题更是挑战你的脑洞:“人类因为勤劳还是懒惰而进步”“沉迷游戏是游戏的错吗”“当代社会男性和女性谁的压力更大”……

    节目总导演张建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介绍,辩题的选择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特别是海外华人的生活,比如,“定居海外的华人是否该将父母接到身边养老”“留学生归国是否更具优势”“一个能力不强的学生去海外学习的利与弊”;二是结合新闻热点,比如有一个辩题缘起中国教师去英国教课的BBC纪录片——“现代大学教育应该以学识素养为导向还是求职就业为导向”。

    张建珍说,上一届《世界听我说——两岸暨港澳大学辩论赛》偏重于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届则更强调文化的差异和碰撞。“比如跳槽,现在中国人跳槽比较频繁,而外国人在一家公司的服务期较长,通过辩论,让双方能够互相了解与沟通。”

    “华人”“辩论”,这些关键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曾经风云变幻的“国际大专辩论赛”江湖,但张建珍认为,时代已经改变,两者并不相同。

    “国际大专辩论赛在上世纪90年代的风行,和那个年代全民思考的社会氛围相关,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等地的大学生带来思想的碰撞。”张建珍说,“时至今日,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行为准则,有因为个人经历而生成的价值观,我们更想知道的是‘有什么不同’,而不是评判和说服对方。”

    从“全球海搜”的700人到最终敲定的60人,《世界听我说》筛选辩手时,更看重辩手的个人身份。

    出生于1993年的华裔小伙子郑凯成在美国长大,是个标准的ABC,起初没有花太多精力学习中文。直到有一天,从小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外婆罹患重病,外婆弥留之际,他的中文水平只能跟外婆进行“你好吗”“我想你”这样简单而无更深意义的交流。“所有难过卡在喉咙,却无法顺畅表达。”从此,郑凯成开始认真学习中文,还在大学拿了中文学位。现在,他站到了《世界听我说》的辩手席上。

    段贞珍2005年来到英国,和丈夫经营一辆餐车,为当地留学生做地道的中餐,很多学生都管她叫“珍姐”,有什么心事也找她聊。其中有个青岛女孩,特别爱吃她做的猪蹄。一天夜里,女孩给段贞珍打电话说,“我被车撞了,司机跑了,我躺在路边,好害怕啊”。段贞珍立刻赶过去,把女孩送进医院、报了警。

    “这个孩子一直没哭,特别坚强。直到有一天我给她送猪蹄汤,她见到我‘哇’的一声就哭了。原来,她刚才跟家人视频一直想哭却不敢哭,怕家人担心。其实她还不到20岁,还是个孩子,太懂事了!”段贞珍说,身边有很多留学生会向她求助各种问题:被人骗钱怎么办,被房东赶走怎么办……留学生涯的不易,颠覆了人们曾经对这个群体“非富即贵”的刻板印象。

    有人说,有“领队”、有个人故事,这是不是《奇葩说》的全球华人版?张建珍表示,《奇葩说》更像是明星的一场秀,“可能一个人的表达方式和别人不一样,说话更夸张,用词更激烈”,靠口才赢得观众;而《世界听我说》会让选手以个人的真实经历打动观众——不设专业评委,胜负由观众决定。

    在辩论界已经小有名气的哈佛大学法学博士詹青云,本科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是典型的“学霸”。辩题“青年成才靠机遇还是个人努力”,她抽到了机遇。詹青云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出生在贵州,邻居是两个从上海来支援西部建设的大学生,为她打开了见识外面世界的窗户,在她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故事证明了机遇的重要性。

    张建珍说:“大家已经不太愿意听传统辩论赛的原因之一是,辩手为了打败对方,抠字眼、抠逻辑漏洞,观点反倒退居其次。而《世界听我说》更希望看到辩手们不同的故事和观点。”

    有趣的是,对待比赛的态度,海外华人也不尽相同。詹青云说:“在海外长大的年轻人,从小经历不同文化的碰撞,看问题的角度可能更多元,做事更随性,更以展示自己的个性为主要目的。而我们这样在中国内地长大的年轻人,做事可能更‘严肃’,会更较真地去对待这个比赛。”

    而郑凯成说:“我不管比赛结果如何,自己是哪个队的,我都喜欢支持我的朋友,而且会在现场大声喊出来。最终,没有人会记得谁得到多少分,但会记得一个人给我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2月13日 08 版

明星为文物站台,年轻人为《国家宝藏》“疯狂盖章”
辩论赛总想打败谁 《世界听我说》只想打动你
一人一舟,闪米特在太平洋追逐命运这匹烈马
《相棒》一拍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