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应该吃什么?豆腐脑是甜的还是咸的?粽子里该包蜜枣还是香肉?……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南北差异。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76.3%的受访者觉得南北差异会对交朋友、谈恋爱造成影响。面对南北差异,63.6%的受访者认为应和而不同,彼此尊重和理解。
在北京理工大学读大三的李孟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姑娘。刚来北京时,她最大的感受是“所有食物都是甜的”。“在食堂点一份炒饭,特意强调要特辣口味,结果发现还是不辣。”李孟琳笑着说,“还有件有意思的事。大一冬至时,学校食堂所有窗口都在卖饺子,我才知道原来冬至还有吃饺子的习俗。”
与李孟琳的“无辣不欢”相反,老家在河北的邱超(化名)到重庆读大学后,对“顿顿有辣”的饮食感到不太习惯。“和重庆本地同学一起吃火锅,就真像网络段子说的那样‘鸳鸯锅成了对我最大的包容’”。
在北京某高校读研一的朱昶宁是福建福州人,“学校的公共浴室”是他初到北方感受到的“最大冲击”。
在你生活中,存在哪些南北差异?结果显示,冬至吃饺子还是汤圆(47.8%)最为常见。此外还有许多与“吃”有关的南北差异:主食是面食还是米饭(41.5%)、甜豆腐脑和咸豆腐脑(39.9%)、甜粽和咸粽(38.6%)、吃火锅配麻酱还是油碟(33.4%)、批量囤货和“即吃即买”(27.9%)、吃水果是否要削皮(15.8%)和吃饭时使用的器皿(9.6%)等。其他一些差异还有:对相同物品的不同称呼(30.9%);婚嫁习俗(30.6%);性格差异,豪爽还是细腻(26.9%);“浴室搓澡文化”(24.8%);用手洗脸还是用毛巾洗脸(14.5%)和交通习惯(7.3%)等。
自媒体从业者蔡顺康一年前从武汉来到北京工作,他能感受到不同地域对人性格的影响。“刚来到北京时,觉得北方人会很快地拉近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而南方人相对慢热。当然,实际生活中差异并不大”。
李孟琳的男朋友是东北人。她坦言,在一些生活习惯中,两人确实有一些不同,“但无伤大雅,都是一些细节问题”。
调查中,76.3%的受访者觉得南北差异会对交朋友、谈恋爱造成影响,20.0%的受访者觉得没什么影响,3.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邱超觉得,南北差异让自己在和新朋友相处时有更多话题。“我会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习惯,也很愿意听别人说自己不知道的风俗”。
蔡顺康认为,南北差异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们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去接受。
对于南北差异,63.6%的受访者认为应和而不同,彼此尊重和理解;52.3%的受访者觉得是历史、文化、气候等因素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39.0%的受访者觉得南北差异让生活更有趣味了;35.9%的受访者觉得应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15.7%的受访者认为只是消遣谈资而已,不必太过在意。
受访者中,00后占1.6%,90后占26.7%,80后占49.3%,70后占16.0%,60后占4.9%,50后占1.4%。57.1%的受访者是南方人,42.9%的受访者是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