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二三只要有空,余美燕都会一大早从学校出发,辗转1小时的公交,赶在上午8点前到达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
这个湖北大学伦理学专业的研二学生,刚刚挂职所在辖区街道团工委副书记。最近,她正忙着一项“了不起的居民”志愿服务项目众筹大赛。
担任大赛群“客服”、传递赛事信息、真正让社会困难群体得到帮助,余美燕第一次感受到社会责任如此之近。
和她一同挂职的还有湖北大学的15名在校大学生,他们是湖北大学校级“青马工程”的学员,由学校和所在辖区武昌区团委共同培养。一年里,他们将深入15个街道,在社区、企业、青年社会组织、红色物业等基层一线开展实践锻炼。
湖北大学校团委书记万路路介绍,近3年来,学校立足省域省情,以省级“青马工程”为示范引领,创建省校院三级“青马”育人新模式,通过打造实践课堂培养出一批信仰坚定、工作能力突出的团青骨干。到基层一线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支青春力量毕业时都有着坚定的理想,在奉献中找准人生的方向。
湖北大学思政专业本科生胡双一年前考取选调生,回到恩施投身新农村建设。担任过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马列学会副会长,胡双连续4年学习成绩名列榜首,获得过国家奖学金等20多项奖学金,毕业时本拥有保研直博留校任教的机会,但她毅然选择扎根大山。
胡双说,大学里她经过层层推荐选拔入选首期省青马学员,在假期里多次奔赴基层一线。记得在荆州为劝一位五保户享受福利政策,住进敬老院,数次登门劝了很久才说动,“做好基层工作需要青年力量”。
而今,当年的同学都在享受都市生活。面对白天驻村扶贫,晚上忙机关事务,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艰辛,胡双说不是没有遗憾,“但这里有最真实的国情,能够和群众面对面交心”。
大学里,吕星卓连续两年带领团队走访湖北省8个市、13个乡镇、29个村落,调研农村文化建设相关课题。带领的团队三获团中央表彰,两份提案作为优秀提案被提交至全国政协。
“最美的青春在湖大,最宝贵的财富在基层。”在这位省青马三期学员眼里,基层实践让他获得了最好的成长。
省校层级的青马学员毕竟是少数,为夯实培养基础,引领更多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湖大校团委结合省内精准扶贫、环境治理、旅游扶贫等先后在恩施、红安、枣阳等山区建立起常态化实践基地达50多个。
依托实践基地,学校每年从关爱留守儿童、山区小学支教、农产品调研等方向为全校学生提供300多个实践项目,将暑期集中实践与日常实践相结合,以200多名院系一级团青骨干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为全校学生搭建起锻炼平台。“让大家通过实践课题,在社区街道和田间地头,长能力,增才干,认识社会,培养省域人才”。
国家级贫困县红安县长丰村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是湖大旅游发展研究院精准扶贫的帮扶对象。2015年以来,学校结合专业实习,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对当地长丰村11个自然村开展实地走访。
“学生们到艰苦的基层参与锻炼,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提升了专业素养。”湖大商学院团委书记郭田田介绍,参与当地旅游规划的80多名学生大多参加了学校团组织多级培养,已经帮该村探索出“农业+旅游”战略和“主席故里、乐活长丰”的旅游品牌。
而对湖大资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大四学生张嘉欣来说,担任沙湖环保志愿队队长也收获不小,一年来她带领队员定期参与学校附近沙湖及沙湖公园的环境治理,开展沙湖“体检”、环境美化、绿植浮岛、环保课堂以及公益沙龙。“这些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让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社会公益不是慈善口号,而是一种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优化的再分配。在服务中,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也不断增强”。
几年来,湖北大学探索出的基层实践课堂育人效应逐渐凸显。数据显示,入选省青马工程的14名学员,毕业后几乎全部都去了基层;朋辈影响作用凸显,熟悉省情,扎根省域,该校一大批毕业生留在省内基层一线快速成长。
与此同时,团青骨干也在不断带动校园文化建设,一幕幕感人场景在校园发生。
今年毕业季,在班长董旭颖和班委会的组织下,该校商学院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35名毕业生自发用盒饭代替散伙饭,用矿泉水代替离别酒,用座谈会的方式庆祝毕业,将原本用于毕业聚餐的费用省下来,全部捐给了班上一位患重病住院的同学,在该校上演了一场最暖心的毕业礼。
“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同学们尽早地认识社会,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尽管与新来的“小同事”搭档才10多天,南湖街党工委副书记王慧红对湖北大学送来的“青马学员”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