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艾四林,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张坤,十九大代表,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张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是,很多代表事后回忆说,坐在人民大会堂里一边听十九大报告,一边不由自主地计算年龄:再过15年,以及再过30年,我多大,会在哪里,会做什么?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因为,十九大在历史上首次明确了一条强国路线图: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到2050年前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以前总觉得这是个远景规划。现在突然发现它可能就在眼前了,离得不太远。当大家注意到这一点,每个人都会试着登高望远,去展望自己的前程,盘算自身所处的坐标。
艾四林:30年前,邓小平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安排,成为国人的集体记忆。按照最新的计划,“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将提前15年实现。再往前数,中国解决温饱问题以及达到总体小康,分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世纪之末实现,进程都比预想的要提前。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中国融入市场化、全球化大势,从跟随者变成领先者,甚至部分领域的领跑者。40年里,全体国民其实一直走在超车道上。我们看到,中国不仅在国力上赶超了一个个大国、强国,也经常超过自己的预定计划。快车上的乘客,往往会忽视自己的速度。从窗外看,对速度感受最为强烈。所以这些年,国外总在感慨“中国速度”。
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特点。它是有规划的。从救亡图存、民族解放,到繁荣富强,规划是连续的。无论是毛泽东“四个现代化”,邓小平“三步走”,还是如今的强国路线图,我们总是在为下一代人规划,同时在为下一代人奠基。
张坤:听完十九大报告当天,我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美的聆听》,感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正奏响划时代的最强音、最美音。这是一种信仰之美、思想之美、真理之美、朴实之美、文化之美。当时就想到,“强国”内涵中有“美”这样生命层面的深层关照,也想到“生命周期”“生命情境”“生命价值”等与新时代同行的生命课题需要研究和破解。
未来30多年,是国家和个体的两个生命周期同频共振的时代。从国家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中国先后站起来、富起来,正在进入强起来的黄金时代;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当今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高度吻合,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使命在呼唤——“强国一代”!
十九大期间,《中国青年报》在头版醒目位置刊登了一篇报道——《强国一代》,各方面反响很大。文章指出,“强国一代”已经上场。他们职业生涯的起点和终点,将参与、见证、伴随中国回归世界强国之林的“临门一脚”。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国家沉沦以后历代先辈的执念。复兴之日,他们将是“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一代人。
前几天,诗人余光中去世。他曾这样描写我们的国家,“皮靴踩过/马蹄踩过/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中国第一个奥运选手刘长春参加1932年奥运会,一度因为缺乏路费无法回国。那个年代中国人头上还戴着“东亚病夫”的帽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我们派记者去寻访他的后人。据他的儿子回忆,以前问过父亲,“中国什么时候能办奥运会?”刘长春的回答是:“等到祖国富强的时候。”
强国梦实现后,我们将可以告慰很多先辈。我们可以告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等以身许国救亡图存的先贤,告慰毛泽东所领导的、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建国一代”。而我们自身这一代人,无论身处何种行业,都是邓小平所开启的改革开放后投身工作的一代人,属于“富国一代”。现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是“强国一代”走近舞台中央的时候了。
艾四林:“强国一代”不是贴在身上的一个简单标签,应该说是历史选择了这一代人,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一代就是“强国一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
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国运起起落落。生活在一个国运上升的时代,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际遇。在一路走低的国家,你不会亲历上升的历程;在一切平稳甚至一成不变的国家,也感受不到这种上升。1840年后,中国久经磨难,沉沦了一个多世纪,华夏儿女中的无数仁人志士,都为复兴付出了心血。现在,接力棒到了“强国一代”手里。新时代已经展开,未来30多年,中国的“强国一代”将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春天的故事”。
十九大报告前所未有地写入了13个强国目标,包括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航天强国、海洋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每一个“强”字写入,是信心,也是责任。我最近给学生讲课,讲到“强国一代”,讲国家的战略和这一代人的使命,他们也是热血沸腾。
我1981年入大学,正好是改革开放开启的时期。我们这一代人,过去的30多年,时间都去哪儿了?回想起来,我们背负的是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责任。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落后”两个字,强烈刺激了我们。一个国家把落后的帽子戴到自己头上,那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种耻感促使我们去改变。现在,我们把“落后”两个字丢到了太平洋里。未来30年,我们还会继续作贡献,但主力军是当今的年轻人了。
上世纪80年代,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体现了对国家的期待,后来成了传唱多年的流行歌曲,对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那首诗叫《八十年代新一辈》。我至今还能唱出其中一些段落:“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那时恐怕没人想到,今天的中国会比当年歌里唱的还要好。我们那个年代设想未来的时候,可能更多想到的是物质怎么充裕一点,吃得更好一点,多看几场电影,国家能够在国际上更有尊严一些。我们当时只能想到这个程度,想象的是温饱问题,最多是以小康的标准去想象,还不是“强国”的标准。现在,外国留学生说中国“新四大发明”风靡世界,我们当时能想到吗?借用一句时髦的话:“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张坤:确切地说,是中国突破了全世界的想象力。
举个例子,当年支付宝日交易量几万笔时,设定的日交易量上限为一亿笔。后来每秒就要处理十几万笔,不得不做了升级,感慨“对未来的想象力一定不能够太小”。
在中国生活,常有“穿越”之感。一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张瑞敏在十九大上说,1992年,美国通用曾经想要兼并海尔,双方没有谈拢。2016年,海尔收购了通用电气的电器业务,而且输出了自己的管理模式。中国老话说,“风水轮流转”,我们在不同领域能找到这句话太多的例证,每个例证都是以前听起来不可思议的。
民国外交家顾维钧的回忆录里说,当年在讨论世界大事的时候,一位外国外交官傲慢地说:“我经常忘记地图上还有一个中国。”今天,国际场合中,很多人最关心的是有没有中国代表到场、中国的意见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九大,一个政党的内部会议,来了史上最多的外国记者,被称为“站在世界地图前开的党代会”。
再比如,前些年“山寨中国”的说法似乎消失了。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曾以低端加工业起家,现在则是著名的创新城市。英国《金融时报》说,中国正逐渐甩掉科技“山寨国”的名声。以前我们去参访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叫“朝圣”,现在硅谷人在研究中国的科技趋势和商业模式。始于中国的共享单车登陆了一个又一个国家。日本每日新闻社社长朝比奈丰前不久来中国与我们交流,他说让他很受冲击的几个场景,一是满大街的共享单车,二是男女老少都在拿着手机扫码,购物、看电影,这些在日本只是有所耳闻。法国《世界报》载文说,中国曾长期以来被视为“世界工厂”,那么现在它正在成为“世界创新工厂”。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今年的一期封面,以英文及中文“中国赢了”作为大标题,这是历史上第一次。
中国曾经错失了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机会,不仅失去了世界强国的地位,而且差一点就“万劫不复”。我们当然不会沉浸在外界的赞美中,但种种迹象告诉世人,中国回来了。1990年47个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别的国家中,中国是目前唯一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组别的国家。联合国提出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世界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中国是第一个贫困人口减半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将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前几天,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它选出的“2017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中国“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入选。一位量子物理学泰斗说,中国在量子保密通信领域的成就“会让爱因斯坦感到惊讶”。其实,潘建伟本人说过,他刚从国外回来的时候,很多人总是习惯性地问他:“这个研究美国有没有在做?”如果一个课题发达国家没做,人们就会觉得“不靠谱”。因为在当时的认知里,中国人是追随者和模仿者。
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这列快车换挡提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以及最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中国没有“奇迹”,如果说有,那就是几代人朝着同一个方向的接续奋斗。
我们年轻记者写的一篇报道里,有这么一句话:说到底,十九大报告就是为年轻人准备的。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留了一段给青年的寄语,在朋友圈里“刷屏”了,“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他还告诉年轻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当年,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也写过一句话:“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今天的青年必须认识自身所处的方位。认识你自己,认识你所处的时代,对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非常重要。无数国民的选择,汇成国家的取向。
艾四林: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的偶像中有一位虚拟人物,即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保尔的名言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今天的年轻人将来退休时,回首青年时代,必然与上一代人有不同的回忆。每个时代塑造了青年族群,每一代青年族群又塑造了自身的时代。今天的青年,身处巨变中的国家,他们的气质、个性、特征迥异于任何一代人。他们生于改革开放的年代,生于市场经济时代,生于中国“入世”的年代,生于全球化的年代,生于从温饱到小康实现程度越来越高的年代,生于互联网革命的年代……只要愿意,我们可以用很多坐标系来刻画他们。他们是这个国家长久以来,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饥饿、没有经历“运动”——充分享受了发展成果、没有受过委屈的一代;他们是最具市场规则意识的一代,也是网络生存的一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他们很可能会是直面机器人的第一代人;他们还是起点最高的一代,得益于整个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他们与国外同龄人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无论是眼界还是能力,都不输于人。中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3年,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著缩小。
社会上有一种“代际歧视”“九斤老太论”很流行,似乎每一代人对下一代人都恨铁不成钢,感慨“一代不如一代”。我不赞成这种论调。当年人们曾说80后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阳”,批评他们“离经叛道”,担心他们成为“垮掉的一代”——跟西方当年“垮掉的一代”含义不同,我们完全是以一种对年轻人不信任的口吻造出这个词。现在,从卫星上天到深海探测,这批人都是顶梁柱,垮掉了吗?
张坤:歧视年轻人是短视。中共一大会议党代表中有个独特的“28岁现象”,代表共计13人,平均年龄28岁。毛泽东当时也是28岁。就是这批年轻人,在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领航了中国的未来。28年后,他们建立了新政权。
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给一大代表李达写信说:“吾兄乃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盼兄速来参与经营。”
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可以比作一个“创业公司”,一代代人陪伴它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巨头。每个人都是创业者,新时代开启,某种意义上是再创业、再出发。创业者的成就感是坐享其成者所没有的。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一句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被创业者奉为圭臬。今天,中国的千千万万的创业者说,每一个努力改变中国的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世界。
艾四林:当然,这一代人无论从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上,都需要做好“为中国负责”的准备。周恩来求学时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的年轻人是否仍具备这个动力?一所大学的心理学系做过一个调研,认为相当一批学生是缺少动力的。
发达国家走过这样的路:富裕的一代容易走向狭隘,学习劲头不足。很多西方人不知道中国在哪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意味着责任,意味着能力。“强国一代”应该有更强的全球意识和本领恐慌。我们要培养这种意识,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青年有全球意识,不能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们未来既是一个强国,还是一个大国,就要有大的境界,大的样子,不能小家子气。不能固守在一个小圈子里面,那是自我毁灭。
张坤:中国现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国一代”未来考虑的一定是人类发展的问题。人类有一种崇高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向往美好。“强国一代”的使命感还在于,不仅要能在中国做点事情,还要为人类、为更长远的事情贡献力量。
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向认为,“强”不是指单纯的身体技能,而是文化素质等各方面的“强”。文化日用而不觉。老子说,“守柔曰强”“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至柔者至刚”,蕴含了辩证法的思想。“强”不是赤裸裸地与人搏斗,没有智慧没有方法,那不叫“强”。“强国一代”不仅要具备向外的力量,还要有不断向内心深处行走的能量,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构成强。
中国需要以更加优雅自信的姿态进入强国之列。诸如“中国游客大闹国外机场”,或者“中国土豪一掷千金”这样的新闻,给人的印象是中国可能有钱了,但富得还不够久,像是穷人乍富。随着国家富起来,当年流行一时的“外国的月亮格外圆”的心态我们没有了,但“土豪”的心态也不应该有。不能“有钱任性”,而应有钱又有礼。
艾四林:当代年轻人越来越“自我”。当今青年很大的一个特点是自我意识觉醒。这并非缺点。自我意识觉醒,是现代化的一个进步。自我意识一方面意味着权利,另一方面意味着责任。更何况,中国的家国情怀对一个人的影响历来很大——我们的姓名跟别人不同,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这是我们骨子里的价值取向,极端的利己主义在中国没有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青年》杂志《中国青年报》先后开展了对“潘晓来信”引起的青年人生观大讨论。我当时正读大学,也参与了这场讨论。当时有一个观点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把这个叫做合理的利己主义。这是特定环境下的选择。现在“强国一代”仅仅达到这样的境界是不够的。这只是个底线,我们应该高出这个底线,才不会滑落到底线的水平。一个人始终抱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想法,最后就会变成“客观为自己”。
在一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不能做看客、当过客。最近,他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时又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
任何一个时代,弄潮儿一般都是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大潮。走出“自我”,融入这个社会,看到社会前进的方向,看到大潮,才能做领跑者。否则就会缺乏动力,成为旁观者,旁观者最后的结果是沦为落伍者。30年后回望,将是掉队的。
“强国一代”也不会是温柔乡里成长起来的。追求“小确幸”,但不能沉溺于“小时代”。年轻人不能只享受、不付出,没有勇往无前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就无法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
每一代人都有自身的弱点。人的品格不是自动形成的,是通过受教育的过程形成的。教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育者不能简单说“我的课堂我做主”,你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不是为自己培养徒弟。十九大报告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年轻人意识到“强国一代”的责任,从教育到就业引导,都要做很多工作。他们要上大舞台,到主战场,不能小富即安,缺乏奋斗精神。他们要有人民意识,有大地意识,扎根于人民,这决定了“为什么读书”的问题。
十九大后,我们在课上让学生谈“何为好社会”。五六十人依次上台去谈自己的认识,他们不可能站在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去畅想未来,但他们使用的关键词,跟十九大报告中所描绘的美好社会是一样的。
张坤:核心价值观在人生中的表现,就是我们倡导的“向上向善好活法”。近几年,我在中央党校参加《习仲勋与群众路线》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座谈会时,分别作了“一位可敬可亲可学的群众领袖”和“做知行合一的人民服务员”两个发言(后发表于《学习时报》),深深体会到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基层情感,也深深体会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这就是新时代的一种“知行合一观”。
时代在变,价值永存。把人生价值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从来都没有变过。我想起几年前,清华大学学生排演反映海归科学家邓稼先故事的话剧《马兰花开》。当年我带着记者深入清华,写了长篇通讯和评论,将这部话剧进一步推向了全国。
一名00后中学生观众说,自己本来是抱着“睡一下午”的打算去看话剧的,没想到“哭了一下午”。主演这部话剧的清华学生说,原本以为00后活在动漫的世界里,“没想到孩子们对主旋律有这么强烈的认同”。他开始相信,报国对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少年而言,都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邓稼先那一代人,本可以在国外生活优越,却选择回国隐姓埋名,发展中国的核弹。新闻史上,中青报有个名篇叫《第五代》,写的是1978年国门打开后留学生的故事——派出留学生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那股留学潮在当年是褒贬不一的,很多人担心他们不再回来。
留学潮持续了很多年。我们2017年年初又发表长篇报道《洄游中国》,这次记录的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归潮。10多年前中国每送出7人留学,迎回1人,现在八成人会回来。截至2016年年底,留学回国人员达到了265.11万人。过去很长一个时期,舆论往往称某人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现在人们心态更平等、更开放,不再动辄说“毅然”,中国需要这些人,这些人也需要中国。
留学潮为中国形成了庞大的海外人才储备。可以相信,这种储备将是强国之路上的战略资源。强国,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才。40年来,中国崛起的秘密之一,就是庞大的人力资源。
艾四林:现在,中国面临老龄化问题。“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口结构将发生巨变。这只是“强国一代”面临的问题之一。越是接近强国目标,难度越大、风险越大。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我们说“强国一代”起点更高,也必须看到他们面对的挑战更大。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强国路上必然坎坷不平。
对外,他们面对的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对内,他们面对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过去,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吃饱穿暖的需要,现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起来更难,这一代人的个人化程度、差异化程度等都是上一代人所不能比拟的,问题更复杂,需求更多元。
我们还要看到,青年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困难。从“蚁族”“蜗居”的流行词到“葛优躺”的表情包,都能看到问题。当年轻人唱出“感觉身体被掏空”时,有戏谑成分,也一定有现实感受。让青年能够通过努力实现个人梦想,需要全社会正视问题,创造条件。
张坤:“你若端着,我便无感。”新时代也应该是让年轻人更加贴心有感的时代。青年发展问题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通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管子》说:“一树百获者,人也。”投资一代人,会改变国家的未来。
“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史上第一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按照这份规划,到2020年,将初步形成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规划中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比如扫除影响就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障碍,优化创业创新的环境,在年轻人中倡导“向上向善好活法”等。
我相信,“强国一代”身上的使命基因是天然的,并且一定会被激活。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未来30年,不知会产生多么壮观的实践。这一代人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伟大”。时代会在他们身上打上烙印,他们也会在时代留下自己的印记。十九大报告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最近几年,社会上流行一个说法,“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对于“强国一代”来说,这个说法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强国一代’有我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