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我问问“五险一金” 你就急了

胡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12月29日   08 版)

    一档电视节目设置了“职等你来”的环节,邀请明星嘉宾模拟应聘, “考研名师”张雪峰对求职者提出了告诫——面试时千万别问“五险一金”和有没有“加班费”,他对此最为反感,甚至认为“这样的人没有追求”,因为“你干得好的,老板会看得到,不用问,他会给你的”。

    对此,不少网友一边倒地给张雪峰贴上了“耍流氓”“法盲”的标签。然而,他在回应时表示,自己并不是法盲,他在北京和苏州两地的公司都已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从没出现过一起劳动仲裁法案。

    笔者可以理解张雪峰在节目中这番话的用意。这样的口吻并不陌生,甚至代表的是一些“过来人”“成功者”的思维习惯。不少有经验的人事经理在给新人建议时,几乎都是这样的调调——年轻人一开始工作,不要苛求这么多,只要你好好干,表现得好,公司不会亏待你的。放在一个完整的语境里,这样的告诫当然没有错,其初衷不过是想让年轻人踏实一些。而且,“过来人”一般也都是这样“熬”过来的,几乎每个人在职业生涯初期都会有一段苦难的经历,于个人而言,这些过往的“阅历”不仅成为砥砺自己的精神动力,甚至也成为告诫或是教育年轻一代的“资格”,进而升华为一种“经验之谈”。

    问题是,招聘者和求职者所处的角度和立场往往并不相同。无疑,这样的表达夹杂着招聘者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带着一种先在的经验,甚至上升为一种道德标准,套用在年轻人的身上。然而,“过来人”的经验并不带有绝对的普适性,新一代的年轻人不会居于同样的时代和处境中,况且,刚踏进社会的年轻人没有经过职场的磨砺,对招聘者如此的“苦口婆心”未必能够感同身受。相反,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很多毕业生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较为敏感。有人能将这些经验奉为“模范”或“榜样”,但也有人对如此直白的“说教”产生反感。

    笔者以为,网友对这番话之所以反应较为强烈,还脱离不开当下现实的用工环境。平心而论,用人单位是否缴纳“五险一金”,现实情况是较为复杂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不是所有单位都能严格遵照法律规定。一般而言,大企业的HR在新员工入职前都会主动将公司的薪酬架构、福利待遇毫无保留地告知,这也是在满足员工的“知情权”。

    笔者参加过一个私营企业的面试,公司只是个小作坊,员工不足10人,老板在面试时直接说,看你个人需要,你需要缴保险就给你缴。事实上,诸如“不缴‘五险一金’,拿到手的工资就可以多一些”“养老保险没啥用,不如自己存钱”这样的借口也会挂在一些小企业老板的嘴边。换句话说,虽然缴纳“五险一金”带有法律强制性,但是,不少小型民营企业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并不是孤例。

    在当下的职场环境中,求职者和招聘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对立。理论上讲,求职是个双向选择,双方居于平等地位,但是,求职者大多还是居于弱势地位,更多地听命于招聘方,而员工“无偿加班”已然演变为一条普遍的职场规则。员工一旦与用人单位出现劳动纠纷,维权并非易事,既有时间成本,也有经济成本,即使对簿公堂也必然会伤及和气,个人只能丢掉“饭碗”,重新寻找工作。可以说,将求职者询问“五险一金”等同于“没有追求”,如此刺耳的话语,正透出招聘者在立场上呈现的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必然会轻易撩拨起网友们的神经,成为不少人情绪宣泄的出口。

    须知,不是每个雇主都会照章办事,在求职方处于相对弱势的环境下,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询问“五险一金”和“加班费”是一种天然的权利和需求,这本无可厚非。而作为招聘方,更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的能力,真正体现出一些平等和尊重,少一些高高在上、话语权在握的感觉,这样才能让求职与招聘双方达成更有效的沟通与共识。

    作者系大学教师

胡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2月29日 08 版

就想知道我到底跟谁“试卷雷同”了
我问问“五险一金” 你就急了
简历再丰满有时也敌不过一条Y染色体
医院“蹭坐”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