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1月0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我看

追蝴蝶的人

杨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1月03日   10 版)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名字并不像他的作品那样广为人知。至少对中国读者而言,绕口的俄语名字不如《洛丽塔》深入城市与农村。“洛丽塔”在对作品一无所知的年轻人中流传,演化成一种穿衣风格、一种理想的女友类型、甚至是一种宗教。

    除开文笔和手法,《洛丽塔》不过是个极其无聊的“40岁男子和未成年少女发生不正当关系长达一年”的故事,在这个劲爆的年代即使放在今日头条也怕是上不了首页。

    但在当年,纳博科夫将书稿交给他最信任的编辑凯瑟琳·怀特手上,她也是E.B.怀特的夫人,读到小说稿的E.B.怀特勃然大怒。他刚刚为自己的5个孙女写了一本纯洁无暇的童话《夏洛的网》,转头就在纳博科夫的书里看到了“一个迷恋少女的变态神经病”,他给主编建议此书少儿不宜,千万不要发表。

    接下来的大半年,这部书稿在美国大大小小的出版商手中转来转去,大家都犹豫不决。最后是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将它推荐到三本最佳年度图书的排行榜。蜂拥的读者发现,这本淡绿色封面的书在英国和美国都找不到,在巴黎也许能找到。

    《洛丽塔》在美上市的时间是1958年,两周后它就登上了畅销书榜。自《飘》以来,它是第一部在出版三周内突破10万册的小说。欧美批评界对它大加研究,一部分人提出洛丽塔的主题是“老迈的欧洲强奸了年轻的美国”,另一部分则认为其主题是“年轻的美国强奸了老迈的欧洲”,两派笔战不辍,蔚为大观。

    生出这只“蛋”的“母鸡”纳博科夫,顺利跻身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列。原本怕丢掉教职,打算匿名发表的小说,让他狠狠赚了一笔。他拍拍屁股,辞掉让他苦不堪言的教师工作,搬到豪华酒店跟妻子双宿双飞去了。

    纳博科夫一生特立独行:“我不属于任何俱乐部或团体,我不钓鱼,不烹饪,不跳舞,不吹捧同行,不签名售书,不签署宣言,不上教堂,不做心理治疗,不参加示威游行。”

    作为一个信奉自由主义的作家,他从没醉过酒,从不说脏话;以写作和研究蝴蝶作为双重职业;乐于住在宾馆,喜欢午后散步,散步时与妻子八卦文学;时常失眠,每周可能做两次噩梦;最向往的地方是图书馆和大峡谷。

    他反复标榜自己对蝶类研究的兴趣。“文学灵感的快乐和慰藉同发现(在显微镜下)蝴蝶的一个器官或在伊朗或秘鲁山腰上发现一个未被描述过的蝶类的乐趣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还真有那么几种蝴蝶和一种蛾子是以“纳博科夫”命了名的。

    1962年,当BBC电台记者采访纳博科夫时,问及蝶类专家的身份与他的写作是否有关系,纳博科夫回答说:“泛泛说来有。因为,我认为一件艺术品中存在着两种东西的融合,诗的激情和纯科学的精确。”

    与此类似的表述出现在他的《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一文中:“读书人的最佳气质在于既富艺术味,又重科学性。单凭艺术家的一片赤诚,往往会对一部作品偏于主观,唯有用冷静的科学态度来冲淡一下直感的热情。”

    追蝴蝶给了他理性思考,他的小说文本总是充斥着各类琐碎无比的美丽细节和反复对照的文字迷宫。

    他认为伟大的作家集三者于一身: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尤其是魔术师,他并不看好现实主义,认为这是一个伪名词。他崇拜纯艺术,称文学作品为神话故事,强调作品的虚构性。

    纳博科夫对自己的理论相当自信。而且,他的毒舌是出了名的,在访谈录中嘲笑过康拉德、艾略特、庞德、托马斯曼、帕斯捷尔纳克等作家。说海明威“不可救药的幼稚”,福克纳的作品是“玉米棒编年史”,最为恶毒的一句譬喻不知说谁——一个被施了催眠术的人同椅子做爱。

    也许是由于出身俄国贵族,他的内心装满了对世界的鄙夷和满满的优越感,但是面子上依然谦卑有加。骂骂人,写写书,追追蝴蝶。就像人们说的,与其和现实碰撞战斗直到最后牺牲沦为先烈,不如把自己的优越藏在心底然后好好生活,假如找到机会了,再对这人世来一下小小的挑逗罢。

杨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1月03日 10 版)

用66年把冷板凳坐热
“接地气”的NASA
核辐射后的第22年
追蝴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