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日,北京交出这样一份“蓝天答卷”:2017年全市收获226个优良天,其中有66天空气质量达到一级;空气质量中最重要的指标——PM2.5的年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58微克。
这意味着,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给北京市划定的任务已经完成。那份任务清单中,2017年北京市PM2.5的年均浓度要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
2013年北京市PM2.5的年均浓度是每立方米90微克,在大多数人看来,要在5年内实现这样的减排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有超常规的减排力度。
当时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专家说,北方空气质量已经严重危害群众健康,治霾必须要靠各地“踮起脚尖”来完成。
事实上,2017年元旦,一场跨年的重霾还曾横扫京津冀数十万平方公里,蓝天保卫战的前景十分堪忧。
环保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回忆说,接连几年的秋冬季,京津冀都会频繁遭遇重污染天气。每当霾情严重时,各种有关重污染成因的网帖就会接踵而至,其中不乏缺少科学依据的猜测。2017年年初,他曾组织了多篇科学解析重污染成因的文章,准备在秋冬季霾重时做科普用。没想到,2017年的秋冬季,北京都没有“像样”的重污染天。
秋冬季曾是京津冀治霾的心结,2016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当年9月之前,北京的蓝天成绩单还不错,而进入秋冬季后,接二连三的重污染天,几乎抵消了此前大半年的治污努力。
2017年秋冬季来临之前,环保人也是捏着一把汗的,这一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
北京市的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大气污染扩散条件不利,PM2.5累计浓度高达每立方米116微克,浓度同比反弹超过70%。下半年,PM2.5浓度持续下降,从9月开始PM2.5累计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并在秋冬季继续保持下降趋势。2017年全年,PM2.5有9个月月均浓度为近5年同期最低水平。
在专家看来,2017年秋冬季,北京蓝天常在,既有“天帮忙”,更有“人努力”。
从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分析,2017年气象条件整体有利,能引发重污染过程的逆温发生频率较低,空气较为干燥,北风频率较高。尤其是第四季度,冷空气活动频繁,温度偏低,发生空气重污染过程4次,造成重污染日5天,明显低于前两年。
但蓝天保卫战的重点是,整个京津冀地区在近几年实现了超常规减排,“人努力”的因素更重要。
北京市环保局的说法是,北京工程性减排措施力度空前,近年来,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农村散煤治理、调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污染企业、老旧机动车报废转出等减排总量约是过去10年来的总和,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将“人努力”发挥到极致。
北京城六区、南部平原地区和顺义区基本“无煤化”,截至2017年,全市优质能源比重提高到90%以上;5年共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216.7万辆;关停6家水泥厂,调整退出印刷、铸造、家具等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污染企业1992家,完成1.1万家上账“散乱污”企业分类清理整治。
当然,治霾的经验还包括京津冀及周边28个城市的联防联控。根据北京市污染源来源解析,北京市有相当一部分污染来自输入性污染,而在过去5年间,京津冀联防联控的治霾模式被认为是空气治理史上一个模式的创新。2017年年底,天津市、河北省也曾发布消息说,已经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安排的蓝天目标。
环保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此前表示,尽管2017年各地交出的成绩单都基本实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但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大气污染防治的路还很长,目前取得的成绩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
刘友宾说,目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区域进展不平衡,部分省份工作相对滞后;三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货物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
“要真正打赢蓝天保卫战,需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刘友宾说,今后一段时间,还应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
此外,环保部委托中国工程院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终期评估,总结经验,找准不足,提出对策。目前环保部正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第二阶段指导性文件研究工作,明确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北京市环保局也表示,尽管北京完成了大气污染防治第一阶段的任务,但是各项指标与国家标准还有差距,空气质量的改善仍将是长期的过程。
2018年,北京市将继续聚焦PM2.5污染问题,更加注重法治、精治、共治,综合采取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手段,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并重,打造现代化的环保精细化管理体系。
本报北京1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