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相信几名返乡创业的90后能在村里折腾出什么动静来。这是2015年,山东淄博博山区年轻人王浩和他的创业小伙伴面临的真实境遇。彼时,他们的创业经历为零,对农村的产业认知为零。
3年后,依靠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他们不仅借助农村电商渠道积累了一定的创业资金,而且大胆开拓出“互联网+农业+乡村旅游”的创业思路,在云平台上为乡村“筑梦”,现实中该创意已使众多合作村庄的旅游收入实现翻番。
这群年轻人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奇遇”,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业项目邂逅更多年轻人并吸引他们来到乡村,热爱乡村。
而他们所做一切的初心,不过是“让故乡成为有梦的地方”。
从1万元到160万元中觅出的商机
毕业两年后,王浩心里的创业念头又在蠢蠢欲动。
2013年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毕业后,王浩先是在青岛一家石油公司干了一年专业工作,接着回到博山区的家族企业干了一年,正是这一年中和父辈的频频冲突更坚定了他的创业想法。
“厂子里仍采取家族式管理而不是现代管理模式”,“父亲谈订单往往在酒桌上喝顿酒就稀里糊涂谈成了”,凡此种种,王浩的反对意见提多了,最后他几乎是被父亲吼出了家门。拿着母亲偷偷塞的5万元,他决定要做些“不一样”的事情。
一番市场调研后,王浩决定借助电子商务渠道销售当地的猕猴桃。在博山区,猕猴桃种植堪称当地特色农业,但长期以来一直是采摘后经由农贸市场批发的传统销路,当时尚无人介入电商销售渠道。王浩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恰好初中同桌王浩桢从山东财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工作几年后也有创业想法,他说服父母拿出家里种猕猴桃的全部四亩地。就这样,两人各筹了5万元开始创业。
一切从零开始。当时寻遍整个城区找不到一个物流专用的猕猴桃包装箱,所有的猕猴桃都是论斤称,没有任何标准,两人从设计包装、定大小标准开始,一点点摸索。当时的常态是大半个公司家当都在一辆车上,营业执照、公章,还有两个手脚忙乱的合伙人兼员工。
奋战了整整一年,年底核算,公司实际年收入仅1万多元,两人却似打了鸡血般兴奋:“第一年最大的收获是,发现整个博山就我们一家在做猕猴桃的电商。”
第二年,公司运营踏上正轨,开拓了更多运营渠道,猕猴桃供应扩展到30亩,当年销售了16万斤,营业额达160万元,奇遇农业有限公司在这一年正式注册。
这一切快得不可思议,而王浩冷静下来总结,最关键的原因是,对年轻人而言,农村蕴含着太多的商机。想清楚后,两个小伙子又坐不住了,结合平日走乡串户的观察,他们又盯上了乡村旅游。
依托山清水秀的地质风貌,博山区南部4个乡镇百余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农家乐,但在王浩看来,这些农家乐不过是吃饭、睡炕,同质化严重,多是四五十岁的村民在运营,不少村子把越来越多的钱投入在硬件更新上,实际效果却难以吸引作为消费主力的年轻人。
若想使乡村旅游走出发展瓶颈,需要专业团队运营、规划和设计,而这些年轻人才几乎不可能主动回到乡村。
主意有了,王浩决心为古老的村庄和外面的世界搭一座桥梁。
重新定义“乡村游”
新的创业项目在酝酿,之前的人手显然远远不够,面对公司快速发展和王浩再三“忽悠”,高中同学黄元孔辞去了青岛某旅行社部门经理的工作,决定加入团队。
返乡第一天的场景令黄元孔哭笑不得:“本以为在车站会有一个迎接仪式,谁知不但没有人来接站,反而给我电话,让我下车后直接去仓库给猕猴桃装箱。”于是黄元孔拖着行李箱,在仓库里整整打包了一下午。所有人亲自上阵,不分彼此,这个年轻的创业团队的氛围很快让黄元孔融入其中,他青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科班出身和旅行社工作履历也使团队拓展乡村旅游项目有了十足底气。
如何将年轻人真正吸引到乡村旅游中?团队着实动了一番脑筋,通过反复研究中超比赛、爸爸去哪儿、跑男等年轻人热衷的体育、娱乐节目,团队总结出,要想吸引年轻人,“规则”“仪式感”“粉丝”三要素缺一不可。于是“奇遇村”的设想由此萌生。
所谓“奇遇村”,是网上村落,集社交、旅游于一体,游客通过会员制,成为“奇遇村村民”,享有免费体验新项目、定期参与活动等“奇遇村”村民待遇。同时,公司与村落展开深度合作,为其策划、组织创新性的活动,帮助村落与组织及学校进行对接,利用互联网便捷、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特点,在最短时间内把村庄特色展现给游客。
当团队为设想落地的问题发愁时,黄元孔的家乡聂家峪村村主任黄元才同样在为村里农家乐遭遇发展瓶颈一筹莫展。这个140多户的小村庄已发展乡村旅游近3年时间,游客寥寥,村民不理解,困难重重。
一经接触,黄元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和团队正式签订合同,允许这些年轻人一试。
2016年年底,团队正式开始对村里的农家乐经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游客说话声音不能太大、如何规范接待流程……村民们都来看新奇。
3个月后,团队给村子里领来了第一批“奇遇村村民”,在一场“拯救地球大作战”的实景游戏中,游客们玩得不亦乐乎,兴高采烈地完成了为村里种树的终极任务。
活动结束后,黄元才拍了拍黄元孔的肩膀:“这地方你们折腾去吧。”
一年下来,聂家峪的旅游收入由之前的60万元增长至100万元,之前闲置的宾馆常常供不应求。
口耳相传,附近不少村庄主动找上门来合作,目前,公司已和8个村庄签订正式合同,十几个村庄正在具体对接。陶艺讲堂、篝火晚会、山谷音乐会……2017年全年,公司在合作村庄举办了40多场活动,“奇遇村”的活跃粉丝数目前已达到两千多人。
这一年,年轻的创业团队同样在经历成长:团队成员由两人增至12人,其中8人为大学毕业生,4人为归国留学生,策划、营销、对外合作等工作,12人各司其职。意见不一致时,团队成员常争论得面红耳赤,王浩和黄元孔甚至还曾在山头上狠狠打过一架。“不过我们对事不对人,很快和好如初。”黄元孔笑着说。
农业正在成为新的风口
回顾2017年的乡村旅游项目进展,作为公司总经理的王浩仍有诸多遗憾,譬如公司化运营仍未完全实现,“云栖”“民宿体验”等形式村民还未能完全接受、旅游产品尚待成熟、农家乐盈利点低,等等,在他看来,目前和村庄的合作尚属浅层次合作。
如今,深度合作形式正在变为现实。
按照已签订的合约,2018年1月1日起,借聂家峪实行农村产权结构改革之机,奇遇农业公司将和聂家峪合作成立奇遇聂家峪新公司,将由奇遇农业公司完全负责新公司,村里包括餐饮、住宿、景点等投资约2000万元的旅游设施全部交给新公司运营。
在这一合作模式中,新公司采取“新零售+乡村游新模式”,从人、货、场进行重构,并特地明确了回报村民的途径,包括分红、雇佣、采购、订单及联盟等。
随着乡村旅游创业项目的开展,奇遇公司的农产品电商销售也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合作村庄的苹果、板栗等纷纷成为公司畅销产品,2017年,公司电商销售收入从160万元涨到400余万元。
按照团队设想,不久的将来,公司将逐步采集电商销售的大数据分析客户、市场需求,采集农业生产的大数据分析制定规范化生产流程,采集乡村旅游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制定旅游项目,由此开发定制农业、体验农业,调整农业产销方式及乡村旅游供需关系,最终形成建立在农村电商基础上大数据订单式农业下的农旅结合产业循环经济。
“农业正在成为新的风口,而乡村也非常非常需要年轻人的加入。”回顾3年来公司成长,王浩感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