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期间,各大卫视、电视台、视频网站纷纷上线了“跨年晚会”。相比起前些年多以欢唱、娱乐为主的“明星跨年”,近两年的跨年晚会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文化元素明显增加,甚至还出现了跨年演讲、跨年辩论等“文化跨年”的形式。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5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7.3%的受访者看好“文化跨年”。56.5%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跨年”有思想深度,而不只是限于感官娱乐,49.8%的受访者觉得综艺节目、晚会中文化元素的回归是观众审美趣味提升的体现。
受访者中,00后占1.2%,90后占26.1%,80后占48.5%,70后占16.7%,60后占5.7%,50后占1.6%,其他占0.3%。
46.6%受访者期待植入文化元素的综艺表演
北京某传媒公司制片人李慕雪(化名)对刚刚过去的2018年元旦的跨年节目格外关注。在她看来,以前的跨年晚会都是明星演唱会,这一次出现了演讲、辩论等新形态,策划者们在尽可能地让晚会变得更有深度和内涵。
“文化跨年是一个好的趋势,给观众带来了新的选择和感受。”湖北武汉某高校研一学生张帆对关注热点话题的节目更感兴趣,他认为有文化元素的节目制作得更用心、更有品质。
调查显示,77.3%的受访者看好“文化跨年”。在多种“文化跨年”的形式中,植入文化元素的综艺表演(46.6%)和演讲(43.6%)最被受访者欢迎,其他还包括辩论(35.7%)、圆桌讨论(34.5%)、文化纪录片(31.5%)、话剧(29.1%)等。
2018年元旦期间,自媒体创业者杜澍妍特地从广州到上海听了一场跨年演讲。“年底要总结一年工作成果,也要制订公司新一年的发展路线和目标,如果能有‘高人指点’,可以事半功倍。”杜澍妍说,比起吃饭、唱歌,听跨年演讲让她找到了一种兼具趣味和意义的跨年方式。
“文化跨年”的魅力在哪里?调查中,56.5%的受访者认为是有思想深度,而不只限于感官娱乐;47.0%的受访者认为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45.3%的受访者认为是令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44.3%的受访者认为是有助于帮观众把握未来一年的趋势动向;22.4%的受访者借此勉励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49.8%受访者觉得综艺节目、晚会中文化元素的回归是观众审美趣味提升的体现
站在文娱产业从业者的角度,李慕雪认为“文化跨年”走红说明“拼明星”“拼咖位”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了,“在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中也能看到这种趋势”。
对于综艺节目、晚会中文化元素的回归,49.8%的受访者认为是观众审美趣味提升的体现;49.1%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传统“唱跳”的娱乐方式缺少新意,遭遇瓶颈;41.5%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感官式娱乐内容泛滥,同质化严重;36.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35.7%的受访者觉得文化跨年赋予了“跨年”新的意义;21.4%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内容生产中的“价值回归”。
李慕雪分析说,文化元素的回归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跨年晚会出现近10年,从形式到内容都趋于单一,而且各大卫视、视频网站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节目制作者们自然会费尽心思寻找新的形式和内容。内因则是观众整体审美趣味的转变。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自信。观众意识到我们文化的魅力,愿意欣赏、传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有许多文化元素可以关注。调查显示,汉字书法(48.4%)是受访者最希望出现在荧幕中的文化元素,其他还有传统戏曲(43.2%)、诗词楹联(40.6%)、武术(38.3%)、文化古籍(35.2%)、名胜古迹(32.1%)、传统技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31.8%)、历史古董(29.8%)等。
北京林业大学大四学生彭振铎指出,也有文化跨年晚会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如果是为了追‘文化’的热点,而强行植入文化元素,就失去了节目创作的初衷,也不是观众希望看到的”。
张帆认为,文化元素回归荧幕的过程中,创新至关重要。“其实文化类节目一直都不少,观众真正喜欢的,是恰当、巧妙、年轻的展现方式。”
“我们的文化本身足够有魅力,节目创作者需要充分理解它,再通过节目的设计包装,将这份魅力传递给观众。”李慕雪说。
综艺节目如何平衡文化深度和娱乐观赏性之间的关系?调查中,57.5%的受访者建议环节设置、语言风格上更加轻松活泼;53.0%的受访者建议利用舞美、特效等技术手段让文化元素更具视觉震撼力;51.6%的受访者期待请专家进行解读,让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化概念更加平实易懂;40.2%的受访者希望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27.9%的受访者认为应从文化素材中挖掘观众感兴趣的切入点;25.0%的受访者建议请大众熟知的艺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