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帮助青年解决婚恋交友问题都是一桩难事。这件令父母担忧、令青年尴尬的事,如今被提上了上海市两会的日程。
1月11日,上海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来到优质“张江男”云集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了解一线青年代表婚恋交友的“新常态”。在这场由团上海市委组织的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上,代表、委员们见到了28岁因无房被女友怒甩的男青年,见到了因颜值一般被男友劈腿的女青年,也见到了在上海打拼多年、收入不菲却依然单身的“新上海人”。
“青年婚恋已经进入到一种‘新常态’,传统的以聊天为主、目的性极强的相亲活动,目前受到了不少挑战。”团上海市委党组成员、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主任周建军介绍,根据青年交友偏好的新趋势,上海团组织已经逐步告别传统的相亲活动模式,转而倡导青年“告别单身,从多交一个朋友开始”。
这一过程中,包含参与公益等活动性质的项目,也包含青年交友价值观引导这样的“难事”。
摒弃3分钟“尬聊”,变为“对剧本”活动
上海的浦东新区,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到了当下,这里也成为全国较早出现青年交友婚恋问题的地区。这里有最早一批通过买房获得上海蓝印户口的中青年人群,有每天朝九晚五与代码作伴、挣很多钱却不会说话的IT男,也有拿着高薪、每天在陆家嘴金融城吃顿午饭套餐就要100多元的金融女。
“上海户籍、25-35岁的适龄未婚青年有31万人,而非上海户籍的适龄未婚青年可能达到40-50万人的规模。”浦东新区团委书记林廷钧参与过多次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进行的交友活动,她敏锐地察觉到,把青年人硬拉出来“尬聊”恐怕已经在新时代青年这里过时了,“让他们参加一个牵手活动、情缘牵线活动很难,但让他们参加公益骑行、义卖、支教之类的活动,名额都被秒抢”。
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应团上海市委邀请进行了“上海青年婚恋问题及对策研究”,结果发现,被调查的3800多名适龄未婚青年中,有70%的男性和65%的女性没有参加过直入主题的相亲活动。而实际上,在上海最基层的青年社会组织那里,硬拉式的“尬聊”活动的确早就被抛弃了。
张江大口团工委旗下的青云社,由“张江男”何大雄发起。青云社在日常服务会员的工作之余,开办了青云社“脱单团”,喊出了“交朋友,让自己更有趣”的口号。
“擅长说话和社交的,都有对象了。脱单团里的,都是不擅长与人交往的。”何大雄告诉记者,脱单团早就摒弃了3分钟“尬聊”这种土办法,而是创设了中外话剧经典片段表演项目。这使得参加活动的男女青年可以通过“对剧本”这种自然的方式认识彼此。
为了解决“参加一次活动,就不约了”的尴尬问题,青云社还会定期组织约饭、约骑行、约捡垃圾等活动,帮助不爱说话的年轻人建立“会社交”的人设。
“张江男”网站创始人朱奇建立了一个粉丝微信群主抓“交友”,他的粉丝在短短一个月内从最初的几个人增长到了700多人,“粉丝们每周自己通过投票发起活动,参加活动自掏份子钱。”朱奇发现,年轻人更喜欢自己组织活动自己玩儿,羽毛球、滑冰、轰趴、桌游是他们的最爱。
除了搞活动,团组织还能做什么
一个颇为尖锐的问题是,即便团组织创造了再多让年轻人一起玩儿的机会,他们也未必“买账”。未婚男女青年的一些择偶观念,直接导致“配对”成功率较低。
28岁的单身男青年小伍(化名)在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代表、委员们吐槽,“如果不改变部分青年和家长的择偶观念,很难改变现状”。
小伍曾通过团组织安排的“益友圈”活动认识一名心仪的女孩,两人相处不错,志趣相投。但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女方母亲的一句“没房子免谈”直接拆散了这对正在热恋中的小青年。
“很多丈母娘把房产作为硬指标,但现在20多岁的男生,有几个能自己买上房的?”小伍为此专门研究了“丈母娘历史”,发现在知青返沪的年代,因为没有房产导致很多返沪知青出现“婚恋危机”。当时,在强有力的政府和舆论引导下,一批“有识丈母娘”曾登报倡导“不做高价丈母娘”。
小伍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权威媒体要在舆论上鼓励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幸福是大家一起奋斗出来的,不是嫁出来的”。
律师杨征东为上海110个社区提供“家门口的法律服务”,他每年要接约50件离婚案子,其中只有两三件真正离婚。“为了孩子吃饭问题、教育问题,或者某一方家长一句难听的话,就要离婚。”杨征东说,结婚前交友、结婚后生活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其实都是婚前择偶观、价值观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做好青年价值观引领工作”。
上海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婚恋问题专家张莹辉一直在做相关的工作。她发现,未婚男青年过分看重女性外貌、未婚女青年过分关注男性经济实力,是导致“剩男剩女”问题的关键,“需要一个靠谱的政府部门,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从价值观矫正开始到帮助交友,提供全程服务”。
尊重青年自主权,不逼婚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晨熹通过调研发现,“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在未婚青年人群中较为普遍。即男方看重女性外表,女方看重男性内在实力,这导致男女需求能匹配上的不多。
上海市政协委员臧熹查阅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我国1990年时单身人口占6%,到2014年这一比例达到了14.6%。单身人群出现了翻番式的增长。但是,臧熹认为,单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法国50%的新生儿出生在单身母亲家庭,2012年台湾地区15岁以上单身人口占42%,日本到2030年将有30%的男性和23%的女性落单”。
他建议,首先应通过媒体和政府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这种婚恋观工作,不仅要做到青年身上,更要做到青年父母的身上;其次,社会和家长都应当尊重青年自主权,不要逼婚,逼婚逼不出青年的幸福生活,甚至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第三,应重点关注“新上海人”群体;第四,发挥青年社会组织的作用,抓住青年需求、了解青年交友的真正想法;最后,要创新活动形式,不做青年不喜欢的“硬活动”。
“要知道,‘新上海人’很多在金融、IT等岗位工作,他们是最大的‘困难户’,没房、没车,工作辛苦,下了班就想着休息,出去少了交际面自然也打不开。”臧熹说。
据悉,团上海市委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在市级层面开展多次工作调研,针对白领青年工作压力大、社交渠道窄等问题,先后在“5·20”“七夕”等时间节点多次举办万人规模的公益交友活动,也持续开展各类中小规模的主题活动,把公益元素、奉献爱心和青年交友结合起来,鼓励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伴侣。
12355专家褚帆建议,把团组织活动的宣传覆盖面扩展至中老年人群体,“很多年纪大的家长不知道怎么给孩子介绍对象,不知道团组织有活动,只能每周到人民广场相亲角‘谈条件’。其实,年轻人本身可能并不是特别看重‘条件’”。
记者了解到,2017年,上海铁路局团委开通爱情专列,为单身青年打造爱情天梯交友之旅;各街镇团委把交友活动放到共青团的基层工作站;陆家嘴团工委的浦江游览交友活动火爆到一票难求。
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副主任席晓华介绍,2018年,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将围绕“加强青年婚恋和家庭公共服务”的主题,把握“协同、健康、规划”的婚恋交友工作方向,积极引导青年端正择偶观念和家庭观念,为青年提供更多交友机会,提升其婚恋交友能力,满足青年婚恋交友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