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东部是战略基础和引领,而西部则是战略储备和未来。
在西部的“战略储备和未来”中,自驾游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我国人民对自由行的意愿和需求不断加强,自驾游市场迅速发展,2015 年,全国自驾出游人数达到23.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全年总人数的58.5%;另一方面,西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质的自然环境,对东部地区大量“生态贫困”的消费者具有强吸引力,加上西部延伸的高速公路和广阔的自驾游空间,使大量自驾游游客的需求得以更好地释放。为了更好促进西部自驾游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自驾游的认识,更需要加强西部自驾游相关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初级阶段的自驾游是对传统观光景点的追寻,重视“具象的景观和震撼力”。而自驾游是推动旅游目的地资源价值再发现的过程,强调内部融合的“虚化的体验与浸润力”。因此,要转变、深化对自驾游的相关认识。
自驾旅游不只需要高速公路,还需要复杂道路网络。在谈到我国自驾游发展的有利条件时,经常会谈到高速公路发展里程,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大约有13万公里,这的确是自驾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但自驾游的发展还需要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形成有效匹配。因为如果我们只有高速公路的话,自驾游其实发展不起来。自驾游不是让人们跑得越快越好,这也不是自驾游的目的所在。为了推动自驾游的发展,需要各旅游目的地建立起符合自驾游需要的多元交通道路体系。交通部《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特别提出,要拓展公路的旅游功能,让公路成为风景线;国家旅游局与交通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都是自驾游发展的政策利好。
自驾游不只是自己驾车,还需要驾车去感受道路。旅游实际上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消费。怎样通过空间移动来丰富时间,尤其是如何让游客空间移动过程中的时间变得有意义,自然是自驾游游客和目的地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每一个自驾车游客要学会真正地去感受道路,而不是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匆匆赶路。从“赶路”到“感受路”的变化,是自驾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变。
有一部电影叫《希望生长的地方》(Where hope grows),里面有一句台词意味深长。大致意思是,每个人在人生当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这两个重要的时间都刻在墓碑上,一个是出生日期,一个是安息的日子;而人与人不同就在这两个时间当中的破折号,要让这个短短的破折号富有意义。游客自驾游也是一样,并不是简单从客源地开车到目的地的空间位移,还需要让路上的旅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自驾游不只是带车自驾,还需要更多落地自驾。对于远离客源地的旅游目的地,比如我国西部很多旅游目的地而言,更要注重发展落地自驾。但是由于自驾游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很多落地自驾的配套设施显然还没有跟上。比如机场、高铁车站在规划设计时有没有预留自驾游发展配套设施的空间?便捷的异地还车体系是否已经形成?是否已经具备与落地自驾游相关的服务整合能力?“说走就走”的落地自驾旅行是否能够得到满足?
自驾游目的地需要的不只是外来的自驾游客,还需要本地高频自驾游客。在发展自驾游时,很多地方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现象。西部很多地区觉得要发展自驾游,就把眼光盯在东部的游客身上,甚至盯在国外旅游市场上。也有不少目的地提出要打造全国的自驾游目的地、国际的旅游目的地,好像这才是自驾游的发展目标。实际上,如果理性地分析一下自驾游游客空间距离分布特征,就会发现区域内高频自驾游市场的重要性。真正对西部地区自驾游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未必是外来的远程自驾游游客,而很可能是具有高频消费特征的区域内自驾游游客。
发展自驾旅游不只是建设自驾营地,还需要带动原有供给。在发展自驾游的过程中,不仅要发展自驾游相关的营地,更要考虑如何利用自驾游市场需求的迸发去带动、优化原有的旅游供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增加新的旅游供给以应对新的旅游需求和利用新的旅游需求激活旧的旅游供给,需要“双管齐下”。在某种程度上,利用新需求重新发现旧供给的价值更有现实意义。
此外,还需要考虑自驾游与自驾游消费、公路服务与公路服务经济、自驾游与自驾游服务这几对关系。现在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发展自驾游时只关注了自驾旅游,没有通过供给优化来沉淀自驾游消费。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自驾车旅游者数量不少,但“来时一片云,去时一阵风”,除了留下一堆垃圾,实实在在的消费没有多少。在现有公路体系建设过程中,多数地方并没有将服务区作为休闲区来打造,面向自驾游的服务配套和供给更是远远没有形成。在围绕自驾游服务方面,还没有深刻理解自驾游的需求链,自然就难以形成自驾游的服务链,围绕自驾游的痛点所形成的创新更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