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1月1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毕明浩:观众惊讶的表情是我最大的满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1月18日   08 版)

    一位女孩躺在悬空的毯子上,随着魔术师双手的左右摆动,毯子也自如地在空气间平移着,四周的流苏在气流拂动下温柔摇曳。此时的空气都凝住了,观众们目瞪口呆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对眼前所见的现象的不可思议全都写在了脸上。

    待表演结束,冷光灯聚焦到一位长相英俊、身材瘦高的魔术师身上,观众们都不约而同地用掌声为魔术师喝彩。

    这是毕明浩在2013年中央电视台的《时尚中国》栏目表演人体漂浮术的场景。那时候,他只有21岁,距离他学会第一个魔术“消失纸牌”也才过去两年时间。

    毕明浩与魔术结缘于大一时候学校组织的一场魔方比赛。在这场比赛中,他不仅获得了二等奖,而且还结识了一位魔术师前辈。通过和这位前辈的交流,让毕明浩迈进了魔术世界的大门。毕明浩回忆起这件事至今都充满感激,“尽管他教的魔术可能并不是特别需要技巧,但对我打好基础真的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年,毕明浩因为扎实的技能当选了学校魔术社的社长,在课余时间和其他对魔术感兴趣的同学切磋交流;学校有文艺演出的时候,毕明浩也会带着魔术社的社员到舞台上为同学表演节目。

    与魔术相处的时间长一分,毕明浩对魔术的喜爱就深一分,这种浓厚的喜爱让他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魔术作为自己的职业。大学期间,毕明浩除了在学校文艺晚会上无偿表演,也会在校外接一些商业表演。但这些都只是出于兴趣,如果涉及到职业,他必须要做一番慎重的考虑。

    快毕业的时候毕明浩先在一家公司实习,也顺利地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他发现魔术和上班没办法兼得。在一番思想斗争之下,毕明浩选择了魔术,“我还是更喜欢上台表演的那种感觉。”

    但毕明浩的职业生涯在一开始并不顺利。当时,买道具、做演出服、请教老师都需要很大的开支,而演出又少,“有的时候十天半个月接不到演出,就只能在家里干着急。”

    相比于物质条件的清苦,这种“着急”还包括内心的煎熬,“你会觉得自己得不到认可,不断怀疑自己、折磨自己。”

    所幸,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和年复一年的坚持,一些人记住了“毕明浩”这个名字。他开始出现在一些企业年会、地方春晚等场合,演出的观众规模逐渐变大,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这时候,他想的更多的是怎样让自己的魔术打上自己的印迹,成为独一无二的东西。

    “技巧可能通过练习来提高,但是创意不行,它来不来真的得看运气。”毕明浩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总结和感悟来提高自己的灵性,呈现出更多好作品。

    尽管技艺娴熟,但真正在舞台表演时,表演者可能会因为场地陌生、心理紧张等原因,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表演失误。对于这个问题,毕明浩有办法将失误带来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通常,一个魔术节目都会准备两三种预案,一旦这个动作出现失误,那就改变原计划,顺着失误后的动作继续变出一个新的魔术。而这种随机应变,不仅仅需要高超的魔术技艺,也是对表演者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

    五年来,毕明浩在场次众多的舞台实践里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内容上,他主要继承了老一辈魔术师艺术家的“戏法”精华并加以发展,擅长以灯笼魔术、国旗魔术、手彩魔术为代表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表演。舞台风格上,他手势、步伐轻柔灵动,善于把控节目的整体节奏,在关键节点能够用动作、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将观众带入自己的魔法世界里。

    谈到未来的规划,25岁的毕明浩羞涩地说,“现在就是想能够登上更大的舞台。”沉思一阵,毕明浩又补充道,“因为作为一名魔术师,最大的满足就是看见观众脸上惊讶的表情,一方面他们觉得你厉害,另一方面你也用自己的方式给他们带去了快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1月18日 08 版)

国际魔术文化创意产业展
高校掀起魔术热 魔术类社团如雨后春笋
张轶伦:把魔术变成大众认可的艺术
原点魔幻:给孩子一个魔幻、快乐、科学的魔术体验
刘畅:原创是魔术的灵魂
毕明浩:观众惊讶的表情是我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