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呼和浩特1月18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敏)“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年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达3158.1亿元,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占总支出的69.8%,成历史之最。”在1月18日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张建民列出这样一组数字。
这些钱用在哪儿了?张建民用另外一组数据进行了解答。2017年内蒙古实现全年减贫20万人和1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90.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42个百分点;基本卫生公共服务人均经费标准由45元提高至50元,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内住院、门诊就医、药店购药“无异地”;全区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分别增长8.2%和8.4%……“让群众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更有获得感”。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2017年,内蒙古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对15个深度贫困旗县、258个深度贫困嘎查村、12.9万深度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攻坚,将边民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0元,通过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等方式,实行扶贫“精准滴灌”。内蒙古还不断加大扶贫驻村干部力量,出资设立扶贫产业,将社会各界凝成合力,带领贫困人口奔小康。
教育方面,2017年,内蒙古的教育资源均衡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目前,103个旗县(市、区)中有93个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农村地区教师周转房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乡村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互联网覆盖、每两个教师有一间宿舍的待遇。目前,乡村、牧区已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通过互联网向乡村学生授课。农村牧区中小学校内“大通铺”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从8个旗县扩大到所有31个国贫旗县。
社会保障方面,从2017年1月1日起,内蒙古全区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提高到450元,农牧业人口在6万以下的牧业旗县人均医保补助增加20元,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保政策内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和85%左右。除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月均标准外,还不断完善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生活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
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持续推进。在全区范围内实现了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和医保信息联网,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内住院、门诊就医、药店购药“无异地”。与全国31个省(区、市)实现了异地就医业务联通住院直接结算。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实施了一批重大卫生项目,所有公立医院药品全部零差率销售,以药养医政策全面取消,全区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幅控制在10%以下,药占比控制在30%左右。
在丰富百姓文体生活方面,2017年,内蒙古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问题,实现“建到村、通到户、送下去、带起来”,即每一个嘎查村都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广播电视联通到每一户农牧民家中、通过下基层惠民演出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达基层农牧民群众、带动引导更多基层群众参与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