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父母越来越疏离这件事情上,我没想到自己会是如此无力。
2016年5月,我带正在读博士的男朋友回家见父母,我爸问他:“你们班里几个人呀?”男朋友回答:“我们班里有50多个人,整个学院的博士生都被放到了一个班,其实很多人我到现在都不认识。”“一个班的怎么能不认识?平时不是要一起上课吗?”“我们平时不怎么上课,都是在实验室做实验。”
然后,我爸就不接话了。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他,博士培养体系已经远超他的认知,他不明白什么是“导师”“学院”,也不明白学生为什么可以不上课。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这个倔强的老头对新鲜事物越来越排斥,只愿意待在他熟悉的领域,和别人聊天只喜欢聊国共战争史,看电视只喜欢看《动物世界》。
其实,他和我男朋友当时的聊天并没有这么顺畅。从小在北京长大的男友只能听懂普通话,方言理解能力基本没有,虽然我爸专门为此转换了一口蹩脚的普通话,但男朋友还是听不懂。因此,在他们简短的聊天过程中,我还需要不停地做翻译。
如果说,我爸还是一个喜欢和别人聊天的人。而从来只会埋头苦干的妈妈则基本上没怎么和我男朋友交流,她一直在做饭、收拾厨房,然后又想着准备下一顿饭。记得当初告诉爸妈我谈恋爱的事情时,他们一直在反复确认对方是不是真的喜欢我,还嘱咐我要提前把家里的情况告诉对方,“过日子是一辈子的事,得坦诚相待,别耍什么心眼”,后来我妈甚至还要我专门考验考验男朋友。
直到最后,我把男朋友带到家里,男朋友的爸妈后来也去了家里。晚上和我妈躺在床上,她感慨半天:“女儿一定是上辈子积了德,所以才有福气嫁入这么好的人家。”2017年6月,我与男朋友领了证,他成了我的老公。
我确实是一个比较“命好”的人,我是爸妈两边亲戚中第一个考上本科的人,当初我妈心心念念希望我能考上山西大学就不得了了,没想到我一口气考上了北京的“211工程”大学,成了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直到后来读研、找工作、成家,一直在“超额完成任务”,几乎没有让家里操过心。
爸妈实现了心中“望女成凤”的愿望,但是他们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离女儿的生活越来越远。爸妈到现在也没有坐过高铁、飞机,住在冬天还需要烧炉子的平房里。而我现在经常坐着飞机奔往全国各地,“出差”这个词语,对于做小本生意的父母来说,之前只在电视里听过。所以想要和父母分享我在工作中的喜怒哀乐,我需要解释很多概念、做很多铺垫,他们才能勉强听懂,帮忙出出主意这种事情,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平时和爸妈通电话,基本上以生活为主。在我结婚以前,爸妈还会问问我吃得怎么样、住得好不好。有时我不会做饭、不会处理家务,他们还会专门打电话问一下。结了婚以后,男方的爸妈像对待女儿一样对我悉心照顾。更为重要的是,我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同事领导相处要注意的问题,公公婆婆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和我分享。
我越来越努力,却离父母越来越远。
爸爸当初拿着三元二角钱,靠着一颗不服输的心一路从偏远乡村扒着火车、走几十公里的盘山路到了县城,并扎根于县城,虽然由于时代、家庭原因,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养家,但是后来还是坚持看书,偶尔还会写一点打油诗让我点评点评;妈妈一辈子也是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精神超过一般男子。
我明白,正是因为传承了他们身上不服输、肯吃苦的优秀品质,我才可以考上重点大学,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组建现在幸福的家庭。我常常觉得自己是这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网上常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但我看到的是身边有很多确实很优秀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让人十分羡慕的成就。
我出生于1989年,3年后中国便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说,我是和市场经济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并且一路享受着时代发展的红利。之前和单位的前辈交流过,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和原生家庭的这种疏离感,让自己很困惑也很无力,前辈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时代印记。”
现在国家越来越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树立“文化自信”,或许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一种“寻根”之举,正所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而作为大时代洪流中的微小个体,一边享受着自我发展的成就感,一边却看着父母和故乡离自己越来越远,如何跨越这条鸿沟?我是不是已经丢了自己的初心?现在的我找不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