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青年的大量时间、精力被浪费,还背上一身债。如此“师徒贷”“培训贷”骗局,社会危害性不容小觑。
-----------------------------------------------
近日,多名刚毕业的年轻人应聘南昌市一家科技公司,被“说服”进行技能培训并办理了贷款;如今,他们想要终止贷款,却并不容易。1月20日,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沙井分局表示:初查发现该公司存在超范围经营,已对该公司下了相关通知。(《中国青年报》1月22日)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收取财物;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无论如何,用人单位断无向员工及准员工收取招聘和培训费用的道理,遑论贷款缴纳培训费?
正如监管部门所言,该公司首先涉嫌超范围经营。而且,该公司并无给学员安排或推荐工作的履约能力,说是能安排或推荐工作,不过是以之为诱饵。该公司曾承诺: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有合作,学成之后可以推荐过去工作,薪酬优厚。可一家知名手机生产企业表示,与该公司没有任何合作。
这样的“师徒贷”“培训贷”骗局多发生在IT等科技行业,无非是因为这些朝阳行业的技术更新迭代快,从业者薪酬优厚,吸引大量年轻求职者。这就给骗局滋生提供了土壤。国家相关部门已注意到此问题。去年,教育部等多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就明确要求:各地人社部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职业培训机构监管,依法查处“黑中介”和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培训业务等各类侵害就业权益的违法行为。
名为科技公司,却干着培训机构的事;没有实际履约能力,却以招聘面试、推荐工作的名义招徕人、蛊惑人贷款进行所谓的岗前培训;还编造和多家知名企业存在合作关系的故事,这种公司的做法可谓“挂羊头卖狗肉”。求职青年的大量时间、精力被浪费,还背上一身债。如此“师徒贷”“培训贷”骗局,社会危害性不容小觑。
只有对类似“师徒贷”“培训贷”做到定性准确、精准打击、罚当其过,才能让此类骗局遁迹无形,还培训及就业市场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