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1月3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农民三亩果园能脱贫 网络销售收益涨三成

延安苹果出山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1月30日   03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在延安367万亩的黄土塬上,一排排矮化密植的苹果树在寒冬中整齐排列,只等春天一到便开始抽芽、开花、结果。2017年,从这里产出的苹果达332.9万吨,不仅走进了国人的果篮,还飞往澳大利亚、阿联酋、德国等海外市场。

    延安当地人自豪地说,带着当年延安自力更生印记的红苹果,如今已经成为陕北人民脱贫致富的金果子。

    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

    说起苹果与延安的渊源,要从一个陕北汉子李新安讲起。

    1947年春,李新安赶着毛驴把自己在河南培育的200株苹果树苗运回了家乡延安市洛川县阿寺村,成了洛川苹果种植第一人。从此苹果在延安扎根70多年。

    延安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黄土丘陵沟壑区被农学家认为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近年来,当地看准了苹果种植的资源优势,多次邀请全国一流专家来延安研讨,并最终把苹果列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平台。

    延安市黄陵县隆坊镇党委书记张海宁介绍,该镇采取“政府+合作社+果农”产销模式。政府在苹果种产销的每个环节都会参与,在整地、树苗栽植管理、喷药、修剪、套袋、施肥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综合服务,可以说服务到了田间地头,实现统一标准生产。

    之前,延安市宝塔区临镇庙家源村果农李延军不信这一套。村里人去培训,他不去,觉得“只要能种出苹果就行”。但眼瞅着别人家的苹果越种越好,李延军纳闷了,同样是种苹果,别人为什么种得好卖得多?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后来李延军也跟着去培训,结果苹果个头大了,颜色红了,口感也好了,1斤能卖到4元,一年挣了16万元。

    “如果没有苹果产业,可以想象延安的贫困面有多大,程度有多深。”延安市果业局局长路树国感慨地说:“1个农民,只要有3亩果园就可以脱贫。”

    在推动苹果产业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延安市引导整合涉农资金向苹果产业倾斜,近年来,延安市与各县每年投入苹果产业的资金在3亿元以上,建成国家级标准园11个、省级标准果园137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50万亩、示范园226个;同时,积极开展“千名科技人员服务低收入村”“111”百万果农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等培训,切实做到“扶贫扶智”,使广大农民掌握果园管理新技术,受益人次超过40万。

    “后整理”成就苹果“大产业”

    解决苹果标准化种植管理的“前生产”问题,如何把苹果产业继续做大做强被提上议程。

    据统计,延安苹果在成熟后,约60%~70%将直接通过果商收购,从乡间地头进入初级市场。这也带来一大难题——大小不同、成熟度各异的苹果,掺在一起混卖,不仅影响了品质,还形成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随着各地苹果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的区域竞争开始从大众转向高端,从产量竞争已升级为品质、品牌竞争,从国内转向国外。

    陕西省果业局局长高武斌曾分析:“延安苹果种植管理已经形成优势,靠增加产量提升产值,空间比较有限,发展的核心应该在‘后整理’。虽然现在‘后整理’是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但越薄弱的环节就越有发展空间。”

    2017年,苹果“后整理”被正式提出,即在苹果分拣、包装、冷藏冷链、市场营销等环节上下功夫,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增加高端优质供给,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苹果附加值。

    在延安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苹果产业后整理的通知》中,明确市、县两级将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纳入各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并作为重要内容。

    为解决苹果产业链的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这些痛点问题,延安市发放补助资金1500多万元,支持企业、合作社购置智能选果线。可以说,洛川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苹果“后整理”的一个缩影。几万个红润香甜、大小匀称的苹果沿着16条选果线前进,先是清洗,然后将按照颜色、大小、糖度、瑕疵等多项指标进行智能分拣,经过包装后将通过电商平台,以每个6元到60元不等的售价发往各地。

    “通过智能选果线可以精确测出苹果糖度,根据人们对酸甜口感的不同喜好,有针对性地上市,有效对接市场不仅提升企业竞争力,也给果农带来了效益。” 该公司董事长薛云峰介绍。

    在该镇新建的苹果交易中心,LED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实时果品分级收购价格,大厅内分区设置包装展示区、电商培训区、电商工作区、果商接待区等,厅后的“果商之家”则实现了果品的“全流程”收购、分选、运输、冷藏等。

    在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看来,苹果“后整理”不是随意提的一个概念,而是着眼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让农民分享苹果全产业链的利益,推动延安由苹果大市向苹果强市跨越。

    如今,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市种植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

    苹果搭上“互联网+”快车

    拿着手机、坐在电脑前就能卖苹果!以前果农们不敢想的场景,现在却成了延安“苹果圈”的一种风尚。

    黄陵县隆坊镇果农王翠丽是一名资深电商卖家。2016年10月,她家的淘宝店、“邮乐购”店、“邮掌柜”店,以及朋友圈的“微店”已全面开张。订单一到,王翠丽就去冷库取苹果、包装,坐等邮政物流车上门拉货。

    网店上线之初,订单并不多。不过3个月左右,她的生意便开始红火起来。与传统客商来田间收购相比,王翠丽觉得,网上卖苹果战线会拉长,价格会更高,“果农收购1斤两元多,网上1斤4元多,因为都是挑出来的精品苹果”。2017年,王翠丽家的苹果通过果商收购只卖了五六万元,但在电商上卖了约10万元。

    为扩大市场占有率,目前延安已建成国内苹果直销窗口138个,“洛川苹果”信息中心与80个产地县和42个批发市场建立产销信息共享,免费开通手机版苹果信息发布软件,与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签订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协议。

    在延安苹果的主产地洛川县,已在各大电商平台开通苹果销售网店512家、微店4630家,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上线向国外销售,目前累计电商销售苹果24570吨左右,销售收入3.45亿元。

    “通过互联网,果农不但可以提前预售、计划生产,还能精准营销、减少仓储。由于参与终端销售、分享销售环节利润,果农收益提高30%以上。”在洛川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关服务中心主任杨世峰看来,电商还有另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那就是扩大宣传,“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洛川苹果,要比做广告更划算”。

    按照商务部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要求和洛川县域的实际情况,洛川县制定适合洛川电商发展的实施方案,实施电商进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训、支持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创业培训、电商企业的孵化、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等措施。目前,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点有108个行政村,实现了“有网、有场地、有人员、有金融服务、有科技服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1月30日 03 版

安徽阜阳青年创新十九大宣讲模式
公安部:严厉打击整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
西工大优秀学子千里支教
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启动
民航客机“体检”迎春运
湖南临澧中医院开展冬季送温暖健康义诊
太铁侯马北工务段加强青年综合素质培养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延安苹果出山记
让共赢共享旗帜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