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冲回家的路变短了。去年春节,从离家最近的火车站河南省南阳站到位于南阳市宛城区高庙乡张庄村的家,坐车兜兜转转一两个小时后还得步行十几公里;而今年春节,下了火车坐上班车,1个小时就能到家。
这一切变化源自当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行动。2017年南阳市实施“公路+”战略,一条条平坦的农村公路为群众生活注入生机和活力。
“以前道路坑坑洼洼,骑着电动车都是‘咯噔咯噔’的,现在跑得‘哧溜哧溜’的。”在南阳市高庙乡五里庄住了一辈子的王大爷和他的“坐骑”感受着公路质量的变化。
据南阳市宛城区副区长张明团介绍,农村公路的建设,让一个个空心村也呈现出新面貌。
有“画家村”美誉的宛城区皇岗镇岳庄村,3年前还是一个不足百人的空心村,村里多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道路修通后,村里原始风貌的传统民居也慢慢展露在人们眼前。
南阳一知名画家曾驱车5万多公里,苦寻一处工作室。最终选中了岳庄村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画家既喜欢老宅的百年底蕴,更看中这里便利的交通。此后,百余名书画家慕名前来,在该村创办工作室。
书画家的入住,不仅盘活了40多处闲置的房屋,也让曾经的空心村面貌大变。艺术家们还自主创办“爱心学堂”,义务教孩子们书画、国学等。
如今的“画家村”吸引着“文人骚客”慕名而至。节假日,村里每天接待游客上千人。艺术家的工艺葫芦创作,也带动了村里葫芦种植的兴起,仅葫芦种植一项,一亩地就能为村民增收近4万元。
“公路兴带来百姓富”的还有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新安县青要山镇党委书记李新玲说,该镇的圪塔村曾经并不富裕,穿村而过的这条宽阔的柏油路前前后后修整了5次,从两米多宽只通骡马车的土路到砂石路、水泥路,再到柏油路,道路提升一次,村子就向前迈进一大步。
过去,不仅山里的农产品运不出去,而且连青要山“黄帝密都”的历史也不为人知。道路修通后,青要山渐渐有了名气,来的人也多了,村民纷纷发展特色农家乐,昔日山里的贫困村成了度假胜地。
这条车水马龙的柏油路,也成就了村民王峰的致富路。原本喜爱根雕奇石的王峰,利用后山上河滩里现成的资源变废为宝,在家中展售。
“路修好之后,销量大增,由之前的一年收入6万多元,到现在的20多万元。”王峰的目标却不止于此。他先是投资80万元建设山水园林吸引游客休憩玩赏,打造农家乐餐饮,尝到甜头的他后又投资了50万元发展宾馆住宿。
农村公路的修建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延伸触角,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插上翅膀。5年前,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周边都是土路,樱桃成熟后,农民只能肩挑背扛将樱桃运到山下农贸市场销售,丰产不丰收。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推进,修建了村道和桥梁,改变了果园周边交通条件,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出了地头就收钱”。
“以前一到樱桃成熟季,每天凌晨两点就要起床,挑着樱桃赶去卖,那时候只盼着能有一条石子路,下雨天不至于一身泥。”种植樱桃十几年的村民刘进喜说,“根本没想到能有这么方便的水泥路,樱桃熟了只管在家中坐等收钱,一方面游客、商贩来地头采摘收购,另一方面农村物流也为我们提供了方便。”
新安县新设村级服务点与升级改造后的360多个“万村千乡”农家店,以及200多家“移联网信”加盟店等,成为电子商务的“神经末梢”,承担着“卖出”“买进”的职责,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上线“最初一公里”和下线“最后一公里”问题。将农特产品、农副产品组织起来销售出去,日发单量近万单,高峰期达两万余单,日均销售额超30万元,让群众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就像纵横联通的“毛细血管”,构建了农村内畅外联的格局,唤醒了古老的村庄,催生了乡村的“蝶变”。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张琼表示,河南省委省政府已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列入2018年全省十件民生实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