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腊月二十八,辽宁省西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周杖子村,冬眠的土地上盖着一堆堆四仰八叉的玉米秆,一直向山脉的另一头绵延。在外地职业技术学院读书的窦硕正开着借来的车,载着买来的鞭炮、零食、烟酒,播放着音量被调到最大的动感歌曲,从县城一路开回家。
北风从玉米地上呼啸而过,穿透人们厚厚的衣服。迎面而来的姑娘小伙们手拎大包小包走出集市,露出的脸颊被冷风吹得红红的。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来来,快进屋上炕,暖和暖和”,于是人们便可以围坐在温热的炕头上,吃着瓜子唠着嗑。
窦硕的家在周杖子村最高的一处小山包上,家里的10多亩地种着玉米。喀左位于辽西丘陵地区,十年九旱,他的父亲常去城里打工。窦硕在位于丹东的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二,这个寒假,他早就回到了家,这可能也是他作为学生的最后一个假期。以后的假期,他想离开家,去南方实习、工作。父母倒是希望他留在家乡。
晚上12点,室外气温接近零下15摄氏度,窦硕和朋友们还在街道的路灯下录制“快手”视频段子—— “东北小伙儿三件套:黑色貂马甲,小包怀里夹,开的是陆地流氓小捷达……咱开的也不是捷达啊,‘小福特儿’也不押韵,算了,换一个录吧。”窦硕留着在东北男孩间流行的平头,穿着黑色皮质小外套、胸口缝有玫瑰花的黑色衬衫和一条紧身黑裤子,皮带扣上一个巴掌大的金属字母“H”很扎人眼。
喀左县城的主街道上,“美丽喀左”的标语旁边是一个绿植装饰的高铁形象,托着“迎接高铁时代”几个大字。不远的将来,高铁开通后,从喀左到北京只需一个多小时。
正月初八,喀左县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楼里,大部分的公司还未上班,龙之翼传媒公司的办公室却已经坐满了年轻人。来公司一年多的张欢在大连学习设计,她曾担心在家乡找不到工作,回来后才发现机会不少。喀左现在发展旅游业,对宣传册、折页制作需求量很大。孵化基地主任甄学超介绍,小县城里这300多名年轻员工面对的是全国各地的客户。
对于未来,无论是在外读书、工作,还是在这里生活,这座小县城里的年轻人都有着不同的打算。
胡旭高中时曾独自去沈阳闯荡了一年,住月租800元的地下室,在饭店、歌厅当服务生,“被人损得跟孙子似的”。这段经历帮助了他,回来后他自学考上了沈阳的工艺美术学院,考取了“所有能考的资格证”。6月即将开始实习的他说,宁可在外面挨骂,也想再出去走走,长长见识。
韩松在丹东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小 时候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独自在县城上学,年纪渐长才懂得想家。“如果有能力,我想多在外面转转。”他觉得外面的人见识不一样,从唠嗑都能感觉出来。
1993年出生的王宏缘毕业后在沈阳工作了两年,去年回到喀左的创新创业基地从事图书设计装帧工作。他说每月能挣5000多元,待遇不比在沈阳差。
从小在喀左农村长大,李浩几年前和父母搬到沈阳定居,每一次回喀左,他都觉得家乡变化很大。虽然他觉得自己的专业在东北没有太多机会,但“家在东北,很难离开”。
冬日的喀左天空辽阔,湛蓝发白的颜色无边无际,从县城通往周边村庄的水泥路向地平线蜿蜒延伸。“明天依然看不见,路途很遥远。我想出去走一走,看看这个大世界,还有太多的梦想等我去冒险……”一首《流浪》在车里无限循环,胡旭和窦硕轻轻地哼着。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婷舒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