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3月2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孩子你再哭一会儿

爸妈先拍个视频发朋友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3月23日   07 版)

    不知是某一些资深“晒娃狂魔”有心换换口味,还是新加盟的家长思维略显清奇,近来微博、朋友圈、微信群里的“晒娃”忽然变了风向,由童话故事改写成苦情剧。

    曾经放眼望去,社交平台上的孩子明明都是幸福小天使——“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现在却时不时能刷出几段“虐心”视频,镜头里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生无可恋、浑身打颤,而镜头背后的家长呢?或保持沉默,或友情献声,不疾不徐推动剧情发展。

    是的,现在一群家长开启了全新“晒娃”模式:当亲子冲突爆发,孩子呈现出痛苦的状态时,家长不急于平息战火,而是兴冲冲举起手机,按下视频拍摄键,并第一时间发布出去。

    从前人甚为忌讳“家丑外扬”,如今这些父母倒是乐意主动将“门窗”大开,热情邀请熟悉的亲友、陌生的网友一起进门看看、评评,他们的孩子正在展示怎样不堪的神态。

    孩子你再痛哭一会儿吧,爸妈先拍个视频发朋友圈,集齐100个赞。

    通过视频让外人评理,和孩子一分胜负,动机就错了

    此前在微博上,有段视频引起网友的激烈指责。视频中,一个身材弱小的小女孩坐在屋子中央,正哭得浑身颤抖,和镜头后面的父母争论。虽然小女孩说话上气不接下气,但她显得较同龄人成熟许多,逻辑也极为清晰。

    透过视频里的只言片语,大概能揣测出剧情:女儿犯了一点错误,已和父母道歉,可父母不依不饶揪着这件事继续大做文章。女儿满脸泪痕,而一字一顿冷静地辩驳:“我已经道歉了,我到底怎么了?”

    或许被女儿的“气场”惊异到了,视频中父母的声音强度弱下去很多,似乎还挺努力地憋笑,但试图故作威严地稳定局面。

    视频下面的网友评论,并未站在拍摄者所期待的一边:“视频很搞笑吗?我怎么看哭了,可怜的小女孩和小时候的我一模一样啊!”“父母‘无理取闹’的姿态,让我想起那些童年阴影……”

    为什么女儿绝望至此,父母还乐不可支地分享现场视频,大肆散播孩子的悲伤?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陈武认为,有些家长爱发视频晒孩子的痛苦,首先可能是无意识的,他们对孩子当场流露的痛苦毫无特别感受,甚至类似冲突不过是家庭生活的常态。

    其次,家长分享矛盾冲突视频,很大程度上出于“让观众评评理”的动机,错误在孩子,不在自己。“在心理学中,可以称之为自我呈现,一般有五种自我呈现:讨好、胜任、恳求、榜样和威胁。而喜欢在网上分享孩子负面情绪视频的家长,心理是以上几种自我呈现的综合。有些家长心理或许偏向于‘自我保护’,希望别人说是孩子做得不好、太任性,进而说明自己作为家长是相当尽心尽力的”。

    然而,对自我肯定、自我保护的渴求,恰恰是家长处理亲子关系时没做到位的地方。“想和孩子分胜负,动机就是错的。孩子很小,就算错了,也是和家庭养育方式有关系,而且未必是很严重的事情。家长在意谁对谁错,这种想法会使后续亲子关系朝着更差的方向发展。要记住,是孩子需要被保护,而不是家长需要被保护”。

    公开发布视频,引发的讨论可能使亲子关系恶化

    在朋友圈,一位80后父亲由于自己曾经就是“学霸”,因此为人父之后对儿子的学习极为上心。他每晚督促儿子写作业,还布置一堆课外习题。

    岂料望子成龙之心过于迫切,他给儿子布置的数学题或英语单词背诵任务,儿子总不能顺利完成,父子间难免爆发冲突,儿子对着一整桌的书本嚎啕大哭。

    这一刻,好为人师的父亲很是得意,拿起手机录下儿子“笨到无药可救”的惨状,即时发送朋友圈。

    不到5分钟,朋友圈围观群众陆续赶来。大家小心翼翼地评论,“哎呀孩子还小,干吗为难人家”“您对儿子学习太操心了”,但无一人点赞。熟人背后相遇,还免不了拿此事当谈资,悄悄议论一番:莫非是该先生平日在办公室被领导训斥得太窝囊,反倒拿孩子出气,夺回成就感?

    陈武认为,家长拍视频并公开传播,已具有“媒体”的性质,而被拍摄的孩子没有允许拍摄行为,或者他们根本不懂拍摄行为、分享行为意味着什么。

    陈武觉得,家长拍了一个孩子负面情绪的视频,也许会在网上引发意想不到的讨论,无论讨论程度和结果如何,都很可能对孩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一方面,孩子以后无意中发现这个视频,他的感想是难以预测的。另一方面,朋友圈、微博评价,会影响家长的反应,进而会影响他们和孩子的关系。

    “假如网友批评孩子,父母会心安理得,强化行为,以后会肆无忌惮,旁观者成了无意识的帮凶;假如网友批评父母,拥有很强反省能力的父母或许因此收敛一些;但也有父母发视频本就怀有强烈的动机‘证明我正确’,结果和预期相反,认知失调,这时候家长要维持和自己认知相一致的动力,想办法让自己行为合理化,后续行为不得而知,极可能对孩子的影响偏负面。”

    在网络公开分享视频的影响,远远超越家长的预期以及控制的能力。一旦失控,便造成亲子关系深度恶化。

    孩子需要的成长,不是你到处晒,而是现实中你时刻都在

    第一时间用手机镜头锁定孩子悲伤、恼怒、脆弱的面孔,再用分享功能投射到更多未知受众的视野里,这是亲子教育的缺位,也是家长控制欲过度的侧面反映。

    如果孩子在你面前表达强烈不安的情绪,家长应重视并处理好孩子的情绪,聆听他们的想法,再回归到事情的处理上。

    根据心理专家的分析,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所谓叛逆的“坏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小在家被管束太多,受到父母干预的条条框框太多,缺失自我和独立性,没有控制感。

    “如果孩子还在表达愤怒,说明孩子属于相对好的状态,因为他要靠这个方式引起你的注意。可如果家长继续不作为,孩子也许就不再说话不再反抗了,看起来很安静很乖,不理会家长,这就演变为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对家长彻底丧失信心,极可能真去做不好的事。”

    也有一部分家长屡屡分享亲子冲突视频,未必出于“自我呈现”,而是对教育的困惑、焦虑,让他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方案,比如现在有些年轻妈妈常把此类视频发到闺蜜微信群、部门同事群,感觉对矛盾束手无策,急需“征求集体意见”。

    陈武反对这种解决方式。“这是一种特别自我的表现,孩子占据她们大部分情绪,自己各方面注意力集中于孩子身上。只关心不够,想着要公开分享出这种关心,无限放大内心需要,这种状况很危险”。

    陈武强调,当下父母应尽可能调整好生活状态,将自我世界变得丰富、多元化一些,而不是只靠孩子得到满足。

    另外,没有边界、不考虑隐私保护的晒视频,具有潜在的风险。

    陈武相信,无论视频性质积极消极与否,晒孩子这件事,会让父母失去与孩子真正在一起的快乐、真正的陪伴。“孩子不需要你晒,只是需要你时刻都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3月23日 07 版)

爸妈先拍个视频发朋友圈
“我们追求事业与家庭的平衡”
删除是一种体面的告别
总是感到焦虑?继续保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