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4月0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深科·浅说

太空中吃吃喝喝那些事儿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02日   12 版)

    2017年,欧洲宇航局公布一组法国宇航员Thomas Pesquet在国际空间站吃马卡龙的照片。法国烘焙师为Pesquet特别制作的7块马卡龙适合在失重条件下食用。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今天吃什么?”这是来自地球人类的每日一问。

    对遨游太空中的航天员来说,这也是个问题,而且是由来已久的问题。

    在上世纪60年代初,对于这一个问题,航天员们并没有太多选择。他们主要考虑的并不是吃什么、喝什么,而是怎么吃进嘴、喝下肚。正如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斌所说的那样,“当时,作为仅有的两个登上月球的国家——苏联和美国主要考虑的是,在太空失重情况下,航天员能不能把水喝进去。”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研人员用水分含量高的膏糊状食物把水“锁”住。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出现了:航天员只能“挤”饭吃——把装在铝管中的肉糜、果酱类膏糊状食物,像挤牙膏一样挤进嘴里。

    不过,这种饮食方式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有了变化。

    美国双子星座号飞船和阿波罗号飞船采用氢氧燃料电池作为电源,发电时可以产生大量的水。于是,美国航天员多采用复水食品。所谓的复水,也就是重新吸回水分,干燥脱水的逆过程。这类食品的性状和风味更接近于地面的普通膳食——这就意味着航天员的饮食不再只是“挤牙膏”了,虽然果酱等食物还是需要“挤”着吃。

    再后来,随着食品冷藏设备和加热装置升级,航天员可以直接吃上新鲜的蔬菜水果,甚至热汤都不在话下。

    我国天宫二号航天员景海鹏曾揭秘在太空中一天的饮食:早餐有粳米粥、椰蓉面包等7种食品;中午有什锦炒饭、肉丝炒面等8种食品;晚上有绿豆炒面、牛肉米粉等8种食品;加餐也有5种食品。

    更让中国人眼热的一幕是:太空还能泡茶喝!

    所以说,现在航天员不用再担心怎么吃喝,反而还可以“挑食”了。不过,航天员饮食的安排也是需要下大功夫的,这其中有大学问。

    陈斌介绍,一般而言,特定的航天环境会使航天员的味觉变得有些迟钝,吸收消化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让他们适应这种环境下的饮食习惯,每顿食谱的制定“是一项工程产品”。

    “由于载人航天器空间有限,航天食品首先要体积小、重量轻,航天员每人每天的食品重量约为1000g;从个人需求来讲,食品要满足航天员的所有需求。”陈斌说。

    因此航天食品也就有了其特殊的“航天标准”。陈斌表示,航天食品首先要保证“绝对的安全”,不能使航天员发生任何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第二要做到营养平衡,比如航天飞行会对航天员造成辐射、骨钙丢失、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等影响,食品就要提供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钙,以及适宜的钙磷比例和维生素D,并保证钾的供给等。

    以茶为例,在地面上泡茶,对茶并不挑剔,但要想在太空中泡茶,其中就很有讲究。

    “茶叶品质必须十分优良,而且因为太空中不能有明火,水温只能达到60~70摄氏度左右,对茶的溶解度要求非常高。”北京笑傲天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简一平介绍。他所在的公司与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食品与营养研究室合作研究了“航天小微茶”——坊间称其为“太空茶”。据了解,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中泡饮的“太空茶”,就是由多位专家历时近3年、经过百余次的反复配方和实验研制而成。

    “配方确定后,需要交给航天员试喝,看是否符合口感,如果无需再调整,就可以与其他食品进行组合,形成科学的饮食搭配。”陈斌介绍,航天员的食谱以5天为一个周期进行循环,其间每天的饮食都不重复。

    对于这样高科技含量的的航天餐饮,普通老百姓未尝不想一尝为快。

    陈斌表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已展开航天食品的研究开发。作为研发成果之一的压缩饼干,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航天餐饮要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成本”。陈斌说:“航天员餐饮食品生产环节多,每个环节都是可追溯的,这会提升成本。”

    只有产业化才能降低成本,“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每个人都能分享航天科技的民用价值。”简一平说。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02日 12 版)

“完美药丸”选秀记
中国科大学者解密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事件
太空中吃吃喝喝那些事儿
中国“超级显微镜”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
女性和不吸烟人群成肺癌新高危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