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4月0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课堂模式变了 师生理念变了 指挥棒变了

华中师大“教”“学”翻转的背后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朱娟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02日   03 版)

    “想上好我的课,先得手机玩得溜!”说这句话的,是湖北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第一名获得者、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代晋军。

    3月21日晚,华中师大8号教学楼,代晋军的高等数学课同时在9个“智慧教室”开讲。每个教室都约有40名学生,他们分成6个小组,围坐在6个电子屏边,时而紧盯屏幕听课,时而点击手机答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随堂听课注意到,除了在线答题,“手机玩得溜”的学生们几乎没有心思和空闲玩手机。

    作为该校“教学节”表彰的本科教学创新奖获得者,代晋军此前曾创下同时带8个班、学生成绩平均分高出其他班20分的纪录。

    自2015年起,华中师大每年都举办“教学节”,鼓励师生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倡导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回归教学本位。

    学生们发现,课堂变了;教师们反馈,教学理念变了。而这背后,学校对学生考核与教师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也变了。这场围绕重构师生教与学模式的探索,效果初显。

    课堂:模式之变

    代晋军的课堂,90分钟拆分成3个阶段:首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围绕重点和难点集中讲授知识点,然后学生分组讨论,中途伴以在线测试,最后老师解答遗留问题。每个教室内,配有两名高年级学生助教,听课学生有任何疑问,都能随时得到指导。

    课上,代晋军用电子触控笔与电脑屏幕取代粉笔与黑板,电子板书与声音同步传到9个教室内。板书内容则在线发给学生,以供随时“温故知新”。

    这种新式课堂,对学生学习习惯提出新要求:课前,须通过该校自主研发的“云课堂平台”做足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课中,参与讨论、相互展示;课后,完成作业在线提交,还能在“云课堂平台”论坛板块随时发言,老师在线点评答疑。

    “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中小学教学模式,学习更能有的放矢。”该校化学学院2017级学生王超感慨,学习不再是听课为主,而是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

    自推行“教学节”以来,这种依托信息化技术、颠覆以往传统面授式的教学模式,已在华中师大逐步铺开。

    “互联网时代,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能力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教师的教学模式发出了挑战。”早在2013年,代晋军就注意到,一间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第七八排座位之后,学生低头玩手机的现象不少。

    与代晋军有同样感受的,还有该校生命科学院副教授李睿。得知一些高校教师“不得不课前先收手机”,李睿一度“既惊愕又无奈”。

    媒体曾报道,某高校的教师沙龙上,部分教师建议,关闭校园无线网,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华中师大教学部门认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才是根本,与其拘泥于传统的知识传授,不如找到在21世纪教好学生、做好教育创新的根本方法。

    围绕“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2015年,华中师大决定设立“教学节”,倡导推动“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的教学实践应运而生。

    师生:理念之变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技术支持。这一点,华中师大“很自信”。

    校园内,“背靠”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能实时准确统计学生学习数据、实现“1+n”多教室同步互动学习的“智慧教室”建成投用,学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云课堂平台”,提供全时空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教学服务,必修课数字化资源建设完成。

    开门办节、院系联动,总共450余场活动,既有校内不同院系教师、学生、干部的交流研讨,也有校内外专家、领导、管理者之间的切磋互动。

    在文学院教授徐敏看来,教师“理念的提升尤为根本”。

    为帮助教师拓宽视野、转变观念,2014年起,华中师大即遴选“种子教师”去海外高水平大学,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修。

    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戈分校的听课经历,让徐敏记忆犹新。

    课堂上,美国教师戴维提问,学生的学习应由谁来负责?“学生自己。”徐敏与来自17个院系的中国老师们异口同声回答。戴维愣了几秒后说,在美国学生的学习需要老师来负责。

    徐敏注意到,美国教师不在乎课上有没有将知识点讲完,相反,更在意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

    “也就是说,要把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教师上课不能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在回国的飞机上,徐敏与同行的教师兴奋地说。

    围绕课程,组织学生课前预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前沿发现与探索等开始走上前台。前沿文献、英文小视频、课前测试等都被运用起来。

    教师理念变了,学生的学习理念也跟着发生了转变。

    “上学十多年来一直是教师讲什么我们听什么,现在是教师讲与自己学,组员间、小组之间相互学。”学生舒佳欣感觉,“学习变成了一件更主动、更有效率的事。”

    学校:指挥棒之变

    这两天,一有空闲,华中师大外国语学院2015级师范生晏砚就与小组搭档准备下周关于“语言教学与学习原则”的课程展示。为此,她们不仅提前预习了教材内容,阅读了教师上传的网络材料,还归纳总结、提取精华,在寝室演练。

    学校教学改革以来,大部分科目考核方式变了: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现在,出勤率、课堂研讨、论坛发言、平时作业和小测验都通过“云课堂平台”记录下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观察、记录,作出综合性评价。

    “新考核方式更公平,也更能锻炼人。”几年下来,晏砚时常提醒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节“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的全新导向,对教师们的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

    有教师打了个比方:现在花在教学上的时间,是以前的两到三倍,但付出是值得的。首先,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其次,在不少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形势下,学校在考核体系上有自己的创新。

    两个最明显的变化是:华中师大决定开评“教学型教授”;开展了三届“本科教学创新奖”评选,一等奖奖金10万元,一等奖课程成为全校教学改革创新示范课。

    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

    该校第二届本科教学创新奖一等奖获得者、心理学院教师田媛,组建团队研发出基于微信平台的课堂互动工具“微助教”,以游戏化思维鼓励学生积极互动,课堂签到、测试、讨论等功能一应俱全,操作便捷。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登录“微助教”,截至目前全国150万名学生因此受益。

    多年来,与许多教师一样,该校首届“教学型教授”获得者之一徐敏渴望,能有一个共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平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2016年,她牵头成立了华中师大教师教学成长社群,下设教学工具与技术、课程与教学设计等4个小组,致力于教学创新示范及推广。

    基于学校层面的教师培训也越来越丰富。3年来,华中师大共组织培训教师1500人次,熟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教师比例不断提高,成为推动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2017年11月,湖北省第八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显示,华中师大23个教改成果获奖,其中12个获一等奖,获奖比例在湖北地区高校中领先。

    “我们是师范类综合院校,教出一批未来的好教师,就像播下一个个火种。”田媛认为,这比发高水平论文更有成就感。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探索现代高效课堂教学方式。”华中师大主管教学的夏立新副校长这样思索。

    本报武汉4月1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朱娟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02日 03 版)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当面听师生“挑刺”
红领巾“创未来”创新创意创造征集展示活动网站上线发布
考研复试落榜 “胎记”女孩将获免费治疗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五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
第三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征集展示活动启动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华中师大“教”“学”翻转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