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我们常说要终身学习。对于大学老师而言,终身学习如何教学,也是要修炼一生的功课。
----------------------------------------
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你遇到过哪些“操碎了心”的老师?据媒体报道,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的吴钢老师,自创了“巴掌学习法”,通过一只画出的手掌,巧妙地将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克服对枯燥繁杂的宏观经济学的恐惧与学习困难,深受学生好评。吴钢也因此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巴掌老师”。
遥想笔者当年在大学时,也曾出于兴趣,选修了宏观经济学。但可惜的是,授课的教师没有像吴钢老师一样,为学生掌握知识、热爱这门课程惊心打磨教学,而是照PPT宣科,连基本的概念讲解都很少。每堂课下来,同学们都是头昏脑涨外加一头雾水。一个学期结束,交了作业后,收获寥寥。
只怕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也因此,吴钢老师的“创新”才显得可贵。一方面,他对课堂与学生的高度负责,对自己“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身份有着高度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他既对自己教授的专业知识了然于胸、运用纯熟,又深谙学生学习的困难,知道如何用己之长,克学生之短。这既需要扎实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又需要体谅学生的苦衷,进而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礼记·学记》里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吴钢老师的“巴掌教学法”,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也促进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在吴钢看来,“巴掌学习法”或许只适合自己的专业、课堂与学生,不一定具有普遍借鉴意义,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主动去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发展自己的个性。现代社会,我们常说要终身学习。对于大学老师而言,终身学习如何教学,也是要修炼一生的功课。对此,建议每位老师都能听听吴钢老师的心声,“我希望我的学生不是学死书的人,(而是)能掌握知识、更能应用知识,我正在这方面努力”。
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