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为期15天的“金龙-2018”中柬反恐联合训练暨人道主义救援在柬埔寨磅士卑省落下帷幕,此次联训设置“反恐技战术、联合反恐指挥、联合反恐实兵演习和人道主义救援”等4个专题,中柬双方各派出200余名官兵参加,展开反恐器材操作使用、实弹射击、模拟机降和机动渗透等专业课目训练。
面对酷热难耐的恶劣环境,两军官兵克服语言文化障碍、训练方式差异,密切协同,刻苦训练,为中柬两国两军的友谊增添了独特的“绿色”和“亮色”。
混编同训,是交流更是比拼
开训第一天,中方突击队与柬方911部队队员混编成3个小组,由中方派出教练员,进行战斗队形、房间突入和反恐射击等课目教学。
“柬方队员大部分有实战经验,单兵素质比较好,说是教学,其实更像是交流甚至比拼。”突击队队长兰超说。
学习战斗队形,中方教练员真正教动作和流程只有一次,其余时间柬方队员都是在一旁观摩。但他们看了一遍动作示范,跟着混编小组摆练几次,就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战经验学会动作并掌握流程,配合十分默契。
突击一小队队长文讯观察后说,“他们会在一个课目上反复训练,彼此之间非常了解对方的动作和习惯。”
组织分组考核验收,柬方队员灵活展开所有队形,地物的利用经验老到,进步幅度让在场所有中方队员备感压力。
联合训练为中柬双方切磋训练方法提供了好机会。反恐射击环节,同样使用20发子弹,柬军讲究快速射击,而中方士兵更追求射击精度。突击二小队队长、四级军士长牛家军分析:“对于柬军日常所处的环境来说,最快的反应才最有效。”在通往综合训练场的泥路上,随时可见骑着摩托车背着步枪巡逻的柬军士兵,丛林密布,视野受限,要求他们必须对外界情况迅速处置。
牛家军在教学时将两种方法根据实际需求糅合,兼顾速度和精度。多次上过战场的一名柬方军官随队训练后很激动,他说:“队形变换和射击动作变得更加灵活可操作,帮助我们提升了训练水平。”这名军官用两只手臂比划出很宽的一截,表示幅度“很大”。
柬埔寨国内雷患严重,工兵专业派出的队员大部分是军官,平均年龄35岁,年纪最大的蒙耿洪上校已经56岁,他常年行走在雷场,自己总结了一套架设线路方法,实用性很强。工化排长项炳明说:“蒙耿洪像父亲一样,工作训练稳重踏实,他掌握的实用技术已经相当专业,但还是很谦逊地跟着我们一起从最基本的动作开始练,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聚焦实战,高难设局练反恐
群山之中,四架直升机从云端掠过,伴随着密集的火炮声,“恐怖分子”藏匿之地瞬间火光四起。中柬两军地面突击队员在步战车的掩护下,迅速向目标集结,果断毙“敌”制胜。3月29日上午举行的反恐综合演练,处处硝烟弥漫,场面惊心动魄。
中方参训队指导组组长、第75集团军副参谋长张元松介绍:“在十几天时间里,中柬双方共同设置了4个类别、9个课目、20多项内容,涵盖单课基础训练和分队反恐演练,综合演练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已经很不容易。”
突出实战化训练是此次联训的一大亮点。中方指挥员罗平认为,联训的综合演练课题设定为山地反恐行动,需要联合反恐突击队开展空中和地面突击行动,还需要空中火力打击和情报搜集分析支援,演练要素更加复杂,更加凸显实战化训练的必要性。
为了提高训练难度,他们让实战经验丰富的柬方队员扮成“恐怖分子”,全程斗智斗勇。“把‘敌情’设置复杂,才能凸显出水平。”
在组织反恐射击训练时,柬军看到中方队员的反应非常迅速,对“敌情”和战场环境观察很仔细,手里的枪朝哪里,头就转向哪里,眼神就跟到哪里,不管队形怎么变换,队员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负责的警戒方向。
这些细节解开了柬方部分战士的误区:战术动作不是越勇猛越好,灵活实用才是首选,勇猛没有用对地方,脱离了实战的要求,反而会变成累赘和潜在伤害。
有一次组织突入训练,突击队员吕国林朝房间内丢进一颗痛球弹,因为语言不通,柬方一名战士没有听清口令,立马冲了进去。只听房间内一声巨响,痛球弹应声炸开。过了一会儿,那名战士走出来,手和脚都被塑料弹珠崩得红肿。
这次意外“实爆”让中柬两军官兵对“实战”两个字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后期训练两方默契度越来越高,队员的实战战术素养得到极大锤炼。队长兰超说:“现在只要有一个口令,大家都能马上进入情况,从眼神中看得出来,他们眼前有敌人。”
在模拟机降训练中,中方突击队唯一一名女队员罗科梅放弃保护,顺着绳索一跃而下,动作干脆利索。回到队列里,周围的柬军战士都惊住了,他们用跟翻译学来的不标准的中文说:“花木兰,很酷。”
携手共进,结下深厚的友谊
跟柬军进行编组训练,中方参训队工化组队员刘鑫始终感觉到两种“热”:近40摄氏度的炎热天气和柬方官兵的热情。
有一天下午训练结束,刘鑫和几名队员留下来设置第二天用的模拟雷区。从下午挖到天黑,进度才刚刚过半。柬军几名官兵骑摩托车路过看到后,立即调转车头打开车灯照明,下车脱了外衣就跟着一起干。刘鑫很感动:“我们几乎没有语言沟通,但在那一瞬间,大家的心意是相通的。”
语言不通丝毫阻挡不了中柬官兵交流的热情。翻译不够,战士们就用英语交谈,用肢体沟通,到后来他们在手机上安装翻译软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软件相谈甚欢。跟刘鑫搭档的柬方少尉素平的一句话让他印象非常深刻,素平说:“我们想跟着你们学习,想让自己的国家跟中国一样强大起来。”
经过15天同吃同住同训练,中柬官兵在一个训练场,打破服装和语言的隔阂,配合默契,队员之间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即可心领神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联训能够提升两军信任和合作水平,双方官兵在感情上不断认同和融入,这是其他合作途径不能取代的。”张元松说。
组织倒滑课目训练,中方队员做完一遍示范,第一次上台体验的柬方队员丝毫不怯场。站在10多米高空,他们与保护人员对视一眼后,便毫不犹豫地往下跳。教练员李维很受触动:“对正常人来说,犹豫是本能,但是他们的动作丝毫没有停滞,因为他们信任我们。”
突击五小队队员李松负责封控组训练,第一天跟他搭档的是柬方一名有着20多年兵龄的战士,那名战士训练全程抱着笔记本不停地向他提问,没有翻译,李松靠手势和动作讲解,即使这样,那名老兵依然学得很认真。
休息间隙,老兵跑过来跟李松比划打报告去上厕所。这让入伍才10年的李松很感动:“在他们心里没有兵龄辈分的概念,你能力强,他就认你当教员,你就可以指挥他。”
后来老兵一直没有出现,李松询问后才知道他的脚受了伤,在家中休养。回国前,那名老兵托人给李松带了一块石头——那是他贴身携带多年的“幸运石”。
综合演练前夕,反恐射击队员林华信和班长拉戎春批带着柬方两名战士进行乘车射击训练,拉戎打开顶窗做射击示范,坐在方舱内的两名柬军几乎是同时起身为他挡住甲板,生怕他磕到。
点滴细节汇聚成深情厚谊,中柬双方官兵在训练中形成默契,从陌生到熟络,联合训练结束时他们已经成了老朋友。
临走前道别,中方官兵唱起了柬埔寨著名歌曲《阿拉比亚》,这群在骄阳烈日中奋战半个月、穿着不同颜色迷彩服的“战友”紧紧相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