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日晚6时许,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青铜虎瑩(音同“莹”),最终超过估价一倍,以41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36万元)的价格在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成交,买家通过电话交易,身份暂时不明。此前,这家拍卖行拒绝了中国国家文物局希望停止拍卖的要求。
圆明园承载着中国近代史的沉痛一幕,流失文物的每次现身都牵动国人关注。此次拍卖的“瑩”是一种盛水的器物,这件器物盖子上有老虎的造型,所以被称为虎瑩。
随青铜虎瑩一起现身的还有“主人”的信件。1860年,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哈利·刘易斯·埃文斯从圆明园掠夺了青铜器、珐琅器、瓷器等战利品,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占领时没有遇到抵抗,园中只剩了约300名仆人和50名守卫……”然而,埃文斯信件中只提及在圆明园获得青铜器,并不能确定就是此件青铜虎瑩。只是卖家和坎特伯雷拍卖行都希望借着“圆明园”的名号,卖个好价钱。在坎特伯雷拍卖行的网站首页置顶位置,就能看到这件青铜虎瑩的宣传大图,相关报道用了“非凡且罕见的青铜器”“世界上仅存7件”“只有统治者才能拥有”等夸张的词汇来极力渲染。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追回流失文物有捐赠、商业回购、外交途径、第三方斡旋和法律手段等方式,但通过非法途径流失海外的文物不应采用商业回购,因为这等于承认了掠夺中国文物的合法性,也助长了市场炒作之风。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基本是华人在购买,很多是买回来捐赠给中国。一方面,这是值得嘉许的爱国行为,但另一方面,从长远看未必是好事,这个市场就是为中国而设。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出售至今,价格已经飙涨了一万倍。”霍政欣说。
此次,国家文物局在得知坎特伯雷拍卖行将拍卖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后,通过多种渠道与该行沟通,要求其遵守国际公约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尊重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与民族情感,终止对上述文物的拍卖和宣传活动。但坎特伯雷拍卖行在4月9日表示,该文物劫掠发生在150多年前,不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关于归还劫掠文物的约束,拒绝撤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王云霞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目前,涉及流失文物追索的国际公约主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1995年公约,其中缔约国最多、影响最广的1970年公约,与我国流失文物追索关联度最大。
然而,这些国际公约均无溯及力,1970年公约只适用于当事缔约国都加入公约后非法流失的文物,对于公约生效前流失文物的追索,没有约束力。“目前,我国已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签订了关于打击文物非法贩运的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如果这些国家发现协议中禁止流通的中国流失文物,中国可以要求这些国家履行返还义务。但对于历史上流失文物的返还,还需要相关国家之间展开磋商和谈判。”王云霞说。
“至于诉讼,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王云霞说,“除了声明抵制,也要呼吁冷静,大家不要被所谓的‘爱国情怀’绑架。事实上,某些国外拍卖行正是在利用中国人的这种爱国情感,来不断刺激中国流失文物的价格。他们也确实已经大赚了一把。”
本报北京4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