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在4个有假期的传统节日里,是唯一按阳历计算的。这有个好处,一进4月就可以设计出行方案,不用考虑农历公历换算问题。出去玩,自然短不了吃,假期里各地美食通过朋友圈一张张照片散播开来,勾惹起“家里蹲”的诸位一阵阵羡慕嫉妒恨。
不过严格按照古礼,清明出去玩的朋友们,可能吃的要单调些,甚至胃口不好的会吃不消。这要说到一个和清明密切相关的节日——寒食。清明前两日为寒食,寒食禁火,3日后方可举火,此间只进冷食。还有的地方寒食为清明前一日,禁火也有长至5~7日的。
寒食当然是为纪念晋国大夫介子推。介子推保护重耳去国,自削股肉喂重耳食,流亡19年,重耳终于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文公封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背母入绵山隐居。文公请子推下山,不从,乃火焚绵山,以逼其下山。子推与母抱树而死。文公悔恨,举国断火纪念介子推。这个故事广为人知,也成为寒食的由来。据说,现在山西有的地方清明还吃一种面食子推馍,用以纪念介子推。
寒食曾经是很重要的节日,唐代寒食连带清明国家放假,是当年的法定节假日。也因为这两个节日离得近,从唐代开始渐渐合为一个节日。设想一下,如果寒食清明不举火,能吃什么?在北方只能大量蒸馒头,再烙上几张饼。做点不用火的凉拌菜。南方如果提前蒸出许多饭,不知放上三四天会不会坏?试想清明出去玩,一人一个凉馒头,再来盘拍黄瓜,是什么画面。
不过如果按照闽南食俗,吃个几天冷食也没所谓。闽南清明吃润饼菜,薄饼卷上肉丝、海苔、肉、海蛎……卷好用糖水封口。在闽南上学,清明回家的同学会带几十卷回来,让大家尝鲜。男生宿舍里抢着、抓着、笑闹着,每人十几卷下肚。好吃啊,连封口的糖稀都是美味。饥饿的胃就被这一顿润饼菜照耀了。
可惜这种美食不是哪都能吃到,所以即便是唐人也没那么严格,唐人韩翃《寒食》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宫中晚餐的香气已经飘入王侯之家,禁断火烛可是做不出这般美味的。
过某某节该吃什么,每个传统节日都短不了有人这么问。或许各地有差异,但总要吃点什么,否则怎么算过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清明节吃什么?好像并没有哪种食物,能够地兼南北包容东西。周作人《儿童杂事诗》中有一首写清明:“扫墓归来日未迟,南门之外柳如丝。烧鹅吃罢闲无事,绕遍坟头数百狮。”他也在别的文章中说,上坟的酒席中一定有一味烧鹅,也称为熏鹅,蘸了酱油醋吃。这当是绍兴旧俗,与我们以为江南人清明必吃青团,又有所不同。
青团,现在大概算比较著名的清明节令食物。以青艾草和面,包上豆沙,蒸食。用艾草和面,一则取其颜色青绿,与天时相应;二则吃起来微微有一点苦,也可说是植物特有的清香,很有春天的感觉。我原以为青团只有一种豆沙馅,后来吃到苏州某老字号青团,才知道还有用猪肥膘和枣混合的一种馅。这种青团要趁热吃,肥膘化在枣蓉中间,对喜欢厚味的朋友,是极大之享受。过去青团只是江南地区的吃食,这几年,我看北京清明期间也卖青团,估计如果今后清明有一种公认的标志性食物,非青团莫属。
我还吃过一种清明特有的食物,叫清明粑粑。用一种叫清明菜的野菜合面,填上腊肉,做成馅饼,油煎食,是安徽的清明吃食。因为是肉馅,吃起来和甜味的青团大异其趣。四川、贵州、江西也有类似的清明粑粑,但馅料甜咸各异,吃法也有蒸、煎之别。
我是北京人,这么多年也没听说北京清明必须吃点什么。翻检旧书,《帝京岁时记胜》中有一条写清明:“又以柳条穿祭余蒸点,至立夏日油煎与小儿食之。”据说可以对付夏季暑热。这是我仅见的北京清明饮食习俗,但现在也没人这么干了。倒是各种民俗书中都说清明须放风筝。看到这些我总想到《论语》中曾点所说,“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虽然农历三月,可能并不一定是清明,但清明节也该这样吧,该去踏青,该去游春,该去看花,或许也该有酒。“无花无酒过寒食,兴味萧然似野僧”。如此即便不吃什么,或者随便吃些什么,人们也与自然界的嫩绿柔黄,与草尖上的露珠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