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第五届鼓浪屿钢琴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专业组第一名
15岁:第75届施坦威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中国赛区总决赛专业B组第二名
16岁:第三届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詹姆斯·蒙特拉姆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
1996年出生的郝一雷现在是中央音乐学院一名大四的学生,在别人眼中郝一雷绝对是一名天才琴童,但是,郝一雷却从来不觉得自己天赋异禀,“在这条道路上,别人最终看到的是鲜花和掌声,只有我才知道这一切的背后自己付出了什么”。郝一雷说,他甚至不愿意被冠以“天才”或者“神童”这样的名号,他害怕自己被名声所累,过早消耗掉天赋。
其实,在郝一雷14岁那次获奖之前,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天才琴童。
郝一雷5岁开始接触钢琴,谈不上热爱,也没有想过将来走专业的道路。不过,可能是“安静、坐得住”的性格让他比同龄的孩子弹得更好。“我从小对自己做事就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有始有终,不做完这件事绝不做另一件事。所以练琴对我来说从来不是头疼的事。”郝一雷说。
就这样,郝一雷凭借比周围孩子更多的安静和更刻苦的练习在9岁那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从哈尔滨来到了北京。
从考上附小那天起,郝一雷就知道“身边都是从各地方来的最优秀的同学,我肯定不是最好的。”果然,虽然郝一雷是同一届考入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但成绩也是最差的,倒数第一。
这样的位置反倒让本来就内心比较安静的郝一雷更加放平了心态。既然跟别人都有差距,那就别好高骛远了,静下心来学习吧。别人练琴的时候,他也练琴;别人忙着参加比赛的时候,他就安心学习文化课。
这样,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学校有几个保送升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名额,郝一雷虽然不是琴弹得最好的,但是由于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所以成了幸运的几个同学之一。这个结果让郝一雷找到一点儿自信,“我彻底给自己放了个假,整整一个假期没有练琴,这是我从5岁开始最长的一次放松自己。”郝一雷说。
但是,一踏入初中,郝一雷刚刚燃起的一点点自信就被打压了。郝一雷遇到了严师——刚从上海调来的邵丹老师,郝一雷是她到北京任教后带的第一个学生。“第一次上完邵丹老师的课,我突然发现自己弹琴竟然有那么多问题。”郝一雷说,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进而怀疑自己选错了路。
那段日子,郝一雷过得很痛苦,他一方面发现无论自己怎么练习都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一方面他又在纠结自己是不是应该回到大多数孩子都走的那条路上去。
就这样,一个学期过去了。初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给了郝一雷一个意外惊喜,那一次他考了全班第一。“我几乎不敢相信这个事实,”郝一雷说,他们所处的圈子十分封闭,大家对彼此总有一些固有的认识,“我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的排名并不靠前。这次考试我算是逆袭了”。
可能正是这个“固有的认识”帮了郝一雷,“我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普通孩子’,别人练琴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练得不错了,而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问题。”郝一雷说,虽然一直处在“不如别人”的低谷中,但是,郝一雷一直在进步着,只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的步子已经迈得很大。
不过,一次“第一”没有让郝一雷飘飘然,他觉得这次逆袭也许是一次幸运,为了证明“考第一”不只是幸运,郝一雷又把自己放回到原来的位置上,默默地努力。
就这样,初三时14岁的郝一雷参加了第五届鼓浪屿钢琴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并且一下子夺得专业少年组第一名,成为一匹让人惊艳的“黑马”。
“14岁之前我几乎没参加过什么比赛,这也许帮了我。”郝一雷说,很多学琴的孩子刚刚弹得不错就开始热衷于参加各种比赛,小小年纪就脱颖而出,被称为“神童”“天才”,但其实比赛正在摧毁这些孩子,“别人在学习其他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时候你在忙着比赛,别人在一点点磨练自己的基本功的时候你还在忙着比赛,没有了积累你是在消耗自己的天赋,很多‘神童’是被比赛毁了。”
14岁这次比赛之后,郝一雷开始了奖牌收割之路,直到去年他在希腊塞萨洛尼基第八届Giorgos Thymis国际钢琴比赛中夺冠,成为该赛事创办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人,并于同年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郝一雷是一个特别爱反思的人。从高中到大学,郝一雷参加过许许多多的比赛,他夺冠过、失败过,他也膨胀过、失落过,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习惯第一时间安静下来总结得失。
现在,已经坚定地选择了钢琴这条路的郝一雷不再轻易动摇了,回看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他总愿意理性地找出自己取得这些成绩中的偶然与必然。
每个人的成功背后也许都有一些偶然因素,但是每个成功却必然需要一个条件——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我确实比别人练得多。我已经养成习惯,每天无论多忙都要练琴。”郝一雷说。
现在,郝一雷的时间表已经排得越来越满了,但是每天必须练琴成了一条雷打不动的原则,“哪怕很晚下了飞机,我也要先练上两个小时琴再去睡觉。”郝一雷说。
实习生 张修权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