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4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基层青年眼里,“关系”不能摆平一切

县城青年新认知:“有能力”比“有关系”更重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4月18日   07 版)

    大学生找工作,关系到底多重要?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是,“有能力”比“有关系”更重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在《如何才能“用得上、留得住”——对基层就业大学生工作状态的定量研究》一文中披露,他和团队发现,所谓“跑关系”“走后门”等途径得到的资源,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状态几乎没有影响。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对蒋承进行了专访。他介绍,这项研究着重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的当前状态以及对工作未来的信心。研究发现,只有人力资本中的工作经历和学生干部等因素对当前状态与未来信心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并无显著影响。

    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对比十几年前的研究,或许可以一窥”关系”一词的社会变迁:

    ——2003年6月,学者陈成文对湖北、湖南14所高校在校毕业生调查后发表《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显示,高达90.1%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对就业影响相当大,只有3.7%的人认为影响非常小。

    ——2009年,另一位学者梁梅在《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中指出,13%的大四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原因是基层发展机会少。同年,学者谢勇发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一文指出,大学生能否进入公共部门就业更多地取决于社会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本。

    不妨看看蒋承的研究。2015年,蒋承组织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问卷调查”,选择了陕西省和黑龙江省的两个县,一共发放了约2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22份。调研的对象是40岁以下青年群体,主体为县级或者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团体、在艰苦行业和岗位工作的青年群体,包括村官、农村教师和医生等行业年轻人——不妨称之为县城新青年。

    有人会有疑问,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什么?社会资本是指那些能与个体相分离,却仍能为个体所使用的处于个体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源。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是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质量因素的总和。如果对两者简单化地理解,前者代表“关系”,后者代表“能力”。

    新认知:逾七成受访者认为工作能力是晋升主因

    之前有一些研究表明,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存在着县级或者乡镇级权力家族垄断社会资源的现象,而且越落后的地区这种现象越普遍,即使低学历、低能力,也能够通过“走关系”“跑关系”等手段谋求更高的职位或者利益。

    蒋承的研究恰恰得出了与此相反的结论。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跑关系”“走后门”对在基层的年轻人不重要了?

    蒋承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社会关系丰富的学生,由于拥有优质的社会资源,可能选择到更优越的工作环境就业,对基层就业参与意愿较弱。另一方面,一些成绩优异、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大学生,虽然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但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基层的适应性比较高。

    其中,调研数据显示,76.8%的基层就业大学生认为工作能力是他们晋升的主要因素。蒋承分析认为:“我们看到了基层的新变化,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人的流动便捷性大大提高,而各种竞争加剧,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意义上通过‘关系’获得提升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在基层人才录用制度上的改变,蒋承举例说,改革开放之后,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政府问责制度的建立,都会对组织的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完成工作,不论关系亲疏,而是录用有能力的人才,从而进一步营造出公平的社会环境。

    其中有这样一组显眼的数据:约70%的调研对象都认为基层工作“可以使我的能力或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以及“可以使我获得社会或者他人的尊重”。可喜的发现是,基层青年群体对公平有了新认知——“能力”作用大于“关系”。

    蒋承认为这并不奇怪,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青年对完善的社会制度、健全的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烈的追求,同时社会也及时地回应了青年的需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馈机制。

    新悖论:“干得好”并不等于“留得下”

    在进一步研究中,蒋承发现,在基层,之前有工作经历的青年更能“留得住”,而那些没有工作经历的青年“干得更好”。相比较于其他因素,是否有工作经历是带来差别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蒋承进一步分析,两个群体各有优势,毕业就到基层的青年,由于学校的宣讲会较多,他们对政策的理解更加透彻,也能享受到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因此,他们到基层后,因为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更高,所以工作状态好于有工作经历的青年。

    同时,蒋承在调研中发现,有工作经历的青年稳定性更高。比如,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44.6%表示其择业动机是为了积累基层的工作经验,比例远高于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该比例为28.4%。

    他在研究中发现,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对政策的了解相对没有那么深入。34.4%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对国家农村政策的了解,这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而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这一比例仅有28.7%。

    在他看来,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更重视基层工作,虽然他们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处于劣势,但是思想更加成熟,职业规划和择业动机也更加明确,使得他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具有长效性优势,在基层更能“留得住”。

    “‘干得好’与‘留得住’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干得好的青年并不意味着留得住。需要注意,这是两个问题,当然也需要分别进行探讨。”蒋承说。

    新办法:从“短期激励”向“长期激励”转变

    有一个重大的命题是,如何让“干得好”的年轻人“留得下”?

    蒋承提出,现有的人才激励政策必须要进行调整,比如,在一些地方,优秀的青年在基层工作几年,政府会相应地给予考公务员、考研等优惠政策。不过,蒋承在调研时发现,这样的政策效果长期来看并不好,现实的情况是,某些年轻人一到基层就捧着各种参考材料准备考试,并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政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未来基层就业政策一个很重要的调整方向是从“短期激励”向“长期激励”的转变,鼓励青年在基层稳定就业。

    “以基层教师为例,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待遇太低。”蒋承直言,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发展平台和空间都有限,不少年轻教师来了之后一两年就流失了,留不住人才。加之,职业待遇和职级联系过于紧密,在艰苦地区工作的人才,难以得到体面的收入与行政职级。所以,建立更加灵活的激励制度,必须要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也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如何用好人才?蒋承特别强调,一定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避免出现只选拔不培养的人才政策。他发现,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选拔环节做得比较好,选拔之后的培养却相对不足。

    如何留住人才?蒋承支招,对待农村教师群体,可以加强后续的优质培训,同时还要考虑到职业的获得感,毕竟他们的职级是有限的,不妨让薪酬待遇与职级适度“脱钩”,与个人的奉献多少“挂钩”。让付出多的青年,获得更多的收入,薪酬政策更加灵活一点,完全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也能增加稳定性。

    “人才政策应该从‘前端’向‘中间’延伸,在‘前端’部分疏通信息渠道,‘后端’政策给年轻人留足发展空间,干得越好待遇越高。”蒋承进一步分析,在“前端”部分,让更多有工作经历的年轻人,了解基层的就业信息,吸引这部分群体。政策也要向“中间”延伸,荣誉、待遇等资源向一线的教师、公务员、医生倾斜。

    新动能:基层的公平感将继续释放红利

    中国人定义的“关系”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进行研究?学界找到一个办法,就是观察青年在春节期间相互拜年所形成的社会网络。蒋承在研究的时候发现,社会网络的大小与年轻人是否在基层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

    “人情世故的功利性弱了,把情感当做工具进行投资不太好使了,人情在基层职场中‘变现’可能性很小,对社会发展可能是好事。”蒋承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中的关系作用的淡化,最大的社会背景是改革开放。人作为生产要素,流动性越来越强。

    近年来出现的青年返乡创业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文明扩散”——把大城市里的市场规则和理念带到县城和农村中,与本地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作用是让青年对公平感认知迅速提升。

    蒋承高度评价了这群年轻人,并称之为“城镇化的逆行者”。这次调研的对象都是40岁以下、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年轻人,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期间,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厚成果,当然也包括先进的思想与理念。

    从历史上来看,第一批“城镇化逆行者”是“打工仔”“打工妹”回乡,如今的“逆行者”是具有大学学历和大城市工作经历的年轻人回乡创业。这一轮回乡,正逢我国各个地区开展“人才大战”,人才带去最先进的理念,势必会进一步对“找关系”或者“走后门”等旧观念产生冲击。

    同时,不妨理性看待青年对公平感的新认知将继续释放发展“红利”。这一现象,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会让新旧观念耦合更新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样态,会进一步助推社会发展。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4月18日 07 版

县城青年新认知:“有能力”比“有关系”更重要
“新县城青年”支撑起了基础的公平感
跌跌撞撞寻找人生出口的“十里坪硬汉”
共青团承担社会的“弹性角色”
姚紫馨:00后公益实干家
图片新闻
扫码读“共青团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