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才市场的理性选择,也是留学生群体内部分化的结果。
-------------------------------------------------
“为完善我国的海外学历评估体系,教育部将规定国外学位修业年限不能少于两年(硕士),一年硕士和半年硕士将不予承认。”近日,网上一条教育部新规让一些一年制硕士陷入恐慌。随即,教育部辟谣称“没有此规定”。产业化让海归学位不再稀缺,市场乱象让海归就业从“黄金时代”坠入“青铜时代”。尤其是人数日益增多的一年制硕士,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中国青年报》4月18日)
海归是否一定属于高端人才,近几年的人才市场给出了答案。从当初争抢的香饽饽到如今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海归就业从“黄金时代”到“青铜时代”,恰恰证明了市场理性,即不看面子看里子。
从学历教育的角度看,留学也只是诸多学历教育的一种,并不天然具有竞争优势。一个人到国外留学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的提升,更并不意味着所受的教育可以对接国内的就业市场,有的留学生可能还会因离开了国内,回国后在人际关系、工作理念和为人处世方面,反倒与国内社会格格不入。既然如此,用人单位凭什么要高薪聘用一名好听不好用的海归?
更重要的是,近几年,随着对留学需求的增大,留学已成为一种产业化的生意,只要愿意花钱,出国留学并不是一件难事,有的学校甚至比国内的学校还好进。这便导致高考体系下一些成绩不好的人,在家庭经济条件的护佑下成了留学生。已经有不少人发现,其中一些人虽名为留学,实为混文凭,希望有朝一日能“出口转内销”。
可惜,如今的人才市场早已今非昔比,社会也逐渐对海归去掉了当初夸大的光环。大多数用人单位不再抱有“海归即优秀”的想法,也不会因为一纸洋学历而激动万分、重金求之。
这是人才市场的理性选择,也是留学生群体内部分化的结果。因为,剧增的留学生人数改变了原有的人才供需状况,使海归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基于市场理性,用人单位不得不在招聘时进行二次筛选,以便招到优质海归。也就是说,海归就业之难,并非面向所有人,而是针对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的投机者,真正的优质海归仍然是市场中的稀缺品。
当然,一些海归就业难并不意味着失去了一些学历光环的留学教育没有价值,我们更不应以市场反馈来否定留学教育的意义,这是从一种偏见跌落到另一种偏见,甚至可能跌入将高等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的陷阱。
应该说,不论是出国留学还是读国内大学,目前已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面对现状,家长和学生都应该回归教育本身。因为,上学本来就是一种求知途径,而不单纯是提高就业机会和工作薪酬的方式。至于就业,则应该由教育效果而不是由教育经历来判定一个人的价值。另外,留学生必须调整心态,不能再抱着一厢情愿的优越感,而应该接受被市场再审视、再检验,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赵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