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海南省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意见》还就创新促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体制机制进行了部署,提出了拓展旅游消费发展空间,提升旅游消费服务质量,大力推进旅游消费国际化等具体要求。这是国家对一个省的旅游消费发展最翔实、最全面的文件,对其他省市旅游消费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连续多年,我国境内旅游总人数暴增,旅游总收入也在增长,但人均旅游消费却增长缓慢,出境人均旅游消费额远高于境内人均旅游消费额的现象存在已久。主要问题是国人对旅游消费存在着一些误解。
误解一:旅游消费只是游客的旅游消费
旅游消费不仅是游客的旅游消费,应是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旅游者包括以观光游、休闲游等以游为目的的游客和以商务、研学、医疗、会议等为目的的访客。
访客与游客最大的不同是旅游吸引物不同。在国家和各地政府所在城市、商贸交易中心城市等地访客数量甚至超过游客数量,而且访客的复游次数远高于游客。但由于很多地方把旅游消费误解为仅仅是游客的旅游消费,只有针对游客的旅游消费服务系统,缺少针对访客的旅游消费服务系统,还在向访客推送早已看腻了的景区、看烦了的演出、听够了的故事、永不创新的土特产、千篇一律的纪念品。结果是旅游人数可观,人均旅游消费增长缓慢。
误解二:旅游消费只是文化产品消费
从消费构成看,旅游消费主要包括食、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即使在文化体现较多的食、住、游、娱中,当地文化也不可能把旅游者的消费项目全覆盖。全世界连锁的快餐、全世界连锁的酒店、全国统一的电影院线、全世界一样的大海,即使没有当地文化也有相当数量的旅游者去吃、去住、去看、去玩儿。
每个人旅游的目的不同,每个人旅游消费的目的也不同。体现在食、住、行、游、购、娱方面的文化产品,是旅游者消费的重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在休闲旅游发达的国家,到海边晒太阳的游客竟占到旅游总人数的50%;在东南亚很多名胜古迹,中国人比欧洲人多;在东南亚很多岛屿的海滩上,欧洲人比中国人多;国人出境旅游中大量购买的智能马桶盖、电饭煲、剃须刀、手机、面膜等旅游商品的数量,远远超过购买文化产品的数量……如果仅向旅游者推荐文化产品,势必会削弱旅游者的需求,减少旅游消费。
误解三:旅游景区是旅游消费的主要场所
从旅游消费的位置看,旅游消费在旅游者旅游途中的各个位置,而不是固定在某个位置;从旅游者的消费习惯看,旅游者厌恶景区里的消费,已经成为共识;从旅游者对景区的认知看,旅游者认为的景区主要是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对于特色小镇等是否是景区,旅游者主要以小镇是否收门票来界定,收门票的特色小镇是景区,不收门票的特色小镇不是景区。
为了规范管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将景区分为: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景区。但从商业角度看,景区分为三种,一种是纯商业景区,如特色商业街区和特色小镇景区等;另一种是准商业景区,如收门票的特色小镇,部分主题公园和游乐园;还有一种是非商业景区,如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景区的旅游消费应主要在纯商业景区,适当在准商业景区,少在非商业景区。
无论从对文化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对大自然保护的角度,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景区都不适合过多开设购物店、餐厅、宾馆等。没有人喜欢在到处是店铺、柜台的文博院馆、寺庙观堂里游览。也没有人喜欢在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景区里大肆购物。而如果在其中有大量正式桌餐的餐厅,也极易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实现旅游消费需要按照《意见》中提出的:“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旅游消费领域,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提升高端旅游消费水平,推动旅游消费提质升级,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积极探索消费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旅游消费不是简单的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事,也不是简单的有和无的零和博弈,旅游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实现游客到该消费的地方消费,在该消费的时候消费;又要实现商家和厂家在该提供服务的地方提供服务,在该提供服务的时候提供服务,既顺应游客的需求,又引导游客的需求。不能忘了旅游者有访客和游客之分,不能忘了旅游者的消费习惯,不能忘了游客不喜欢在景区消费,不能忘了旅游消费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不能忘了旅游消费不仅属于商业、服务业,旅游业是关联着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