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百年师范的黄冈师范学院“坚守教师教育品牌不动摇,创新教师教育模式不断线,引领教师教育发展不松懈”,积极探索专业学科与教育学科全程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为大别山老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基础扎实、能教善管、敬业乐教、吃苦耐劳”的优秀教师。
黄冈师范学院秉承“工匠精神”长期坚持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扎根基层的服务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学校非常重视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办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合格接班人。
一、奠基:“工匠精神”始于办人民满意教师教育的“初心”
黄冈历来崇文重教。黄冈市700多万人口革命老区的基础教育需要黄冈师范学院,黄师人义不容辞地把向革命老区输送合格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早在师专时期,黄师人就高度重视师范生的教师基本技能的锤炼,严格把好教育实习质量关。
“三字一话”夯实教师基本功。三字一话指的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是师范生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教师从业的基本功。学校坚信,以1000个小时的训练会成就10000个小时的好习惯。从1993年至今,师范生一年级学生周一到周四每天早晚必须进行各半个小时的“三字一话”训练。由早期的晨读晚练逐渐形成成熟的“三字一话”训练模式,学校组建了由专业老师、学生辅导员、普通话测试员和退休老教师组成的分工明确、合作有方的教学辅导团队。每学期,学校语委办举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各种语言文字竞赛活动,提升师范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学校还成立语言文字工作学生工作队,在学生学习“三字一话”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字一话”训练在黄师蔚然成风,26年从未间断。
进驻基地把好教育实习质量关。每年9月开学季,黄师的教育实习小分队,背负行李,师生一起,开赴到各个实习基地,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在一个个教育实习基地,师生同吃同住,备课试讲、小组讨论、个别指导,为了实习生能够走上讲台、站稳讲台精研细磨,许多教师在实习基地一住就是几个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师范专业毕业生因教学能力全面扎实、实践能力强深受欢迎,除部分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外,在武汉、深圳、广州等地都成了“抢手货”,成就了名副其实的师范教育品牌。黄冈中学前三任校长、黄冈所属十县市区有很多中学校长、副校长都是黄师的毕业生。
二、筑牢:用“工匠精神”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品质
1999年3月,黄冈师专升格为本科师范院校。黄师人以本科教学评估的新标准和跨世纪人才的新要求开启了新的探索征程。
1.课程优化实基础
依据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校按实践取向对教师教育课程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构建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实践课程”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并将师范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比重提高到总学分的36%以上,专业认知实践、见习、实习、研习贯穿师范专业全过程,大学四年学校着力强化学生教育实践能力,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微格教学促能力
依托教育技术学专业优势,学校微格教学起步很早,设备先进,经验丰富,有力地保障了师范生在教学技能方面培养的需要。2004年起,学校采用自动录播系统开展微格教学。2012年,学校依托教育学省级重点学科,新建了教师发展中心,增添了大量高清自动录播系统设备,可面向全省各高校同步直播课堂教学,实现了实时交互。学校师生在微格教学对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如导入、提问、演示、讨论、结束等技能进行逐个训练。目前,使用微格教室开设的课程有各学科微格教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名著阅读等25门,每年服务在校师范生5000余人。各师范专业在微格教室开设多种形式的师范技能培养课程,如湖北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直播课堂、翻转课堂、模拟试讲、案例研讨等。
3.任务驱动上水平
学校给每个师范生确定了“六个一”目标任务,即写好一个教案、做好一个课件、说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评好一堂课、做好一次调研。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过程中,充分实现任务驱动,形成了“三学一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即以问导学、以做带学、以赛励学。通过“演讲达人”、“模拟试讲”、“达标测试”、“技能竞赛”等形式强化和检测训练实效,实现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学校师范生每年均有机会参加院级、校级、省级乃至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在连续七届参加湖北省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优势明显。
三、超越:用“工匠精神”书写“全程教育临床”的实践与创新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黄冈农村基础教育,凸显学校百年师范的文化传承和经验积淀。2012年学校明确了下一步坚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卓越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两个基本视点。2013年,学校借鉴医学“临床”概念,将“教育临床”理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举办了四期“卓越教师实验班”,构建了紧密型“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实施了“全程教育临床”的培养模式。
1.“一颗红心”强化信念
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提出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要求。重点培养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甘于奉献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学校充分挖掘革命老区教育资源和基础教育优势资源,开展系列红色教育、名师引领、名著阅读、农村支教工程。多年来紧紧抓住“凸显地域特色,激发红色基因活力”的师范生师德培养思路,系统地实施用“红色”打好“全程师德养成”底色的人才培养工程,用黄冈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革命遗迹、珍贵文物、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诗词和红色歌曲等打造“红色课堂”、“红色团队”“红色讲坛”“红色教材”“红色展馆”五大红色育人平台,以“我走红色路”“我懂这热土”“我是建设者”“黄师精神伴我行”写好红色故事。2018年,学校首批遴选出已故全国教书育人师德楷模汪金权老师生前所在学校蕲春四中为黄师德育涵养基地,将第四届卓越教师班命名为“金权卓越教师实验班”,旨在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热爱教育,奉献青春”的新时代“四有”教师。
2.“双导师制”保驾护航
“双导师制”即为每个卓越教师实验班学员配备校内校外两个导师,大学四年全程跟进,为学生发展把脉导航,在师德理念形成和教学能力养成两个方面给予全面的引导和指导,带领学生读教育名著,访名师名校,下农村支教,全方位深入基础教育生活。校外导师均是来自一线的名师。学校双导师制充分实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目前,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卓越班学生半数考入重点大学研究生继续深造,另一半到农村中学任教,为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播下了一颗颗金色的种子。
3.“三位一体”紧密融合
学校与市政府部门之间构建了畅通的人才联合培养渠道,与中小学实践基地深度融合,构建了成熟的紧密型“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同时,学校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有“教师发展中心”为校内实训基地;拓展实践途径,建立40多家紧密型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有覆盖1至12年级的中小学教师教学资源库;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论坛,学习全程贴近教育生活,贴近教育实际;建设有网络课程资源、慕课平台,试行翻转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互联网+教育”利用大数据了解学情能力,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为了在新时代展示黄冈基础教育品牌新气象,学校充分发挥百年师范优势,秉承“扎根基层、服务桑梓”的优良传统,顺应黄冈市政府部门“教育均衡”和“教育扶贫”战略,主动承担起培养黄冈卓越乡村全科教师的重任。2017年学校与市政府联合培养小教全科乡村教师299人,铸就黄师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坚实堡垒。
4.“四段临床”启迪智慧
大一至大四梯度递进观摩临床、模拟临床、临床实践、反思临床,构建全程教育临床的实践智慧培养体系,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养成实践智慧。实行四段培养模式,重在构建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体验实际、实训作业、实习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创建“全程贯通、全面渗透、立体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做到“年年有活动,期期有实践,门门有训练,堂堂有演练”。
今天的黄师人,为人民办更好的教育的新思想,迈向了新征程,开启了创建新时代教育品牌的新篇章,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追求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不断精益求精,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方面力求精准到位,学校正在用“工匠精神”铸造新时代教师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