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献给五四青年节——
成年礼是一场短暂的仪式,成人则是一段漫长又艰苦的修行。
今后的我们,也会继续保持少年特有的热情和执着,在成长道路上不断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在经历更多不同的风景和风雨之后,我们相信,我们能以更强大更美好的姿态,拥抱成年赋予的全部意义。
-----------------------------------------
成年礼是一场短暂的仪式,成人则是一段漫长又艰苦的修行。
就法律而言,成年是一个瞬时发生的事件,指针咔哒一响,铜锣哐当一声,就宣告设计、生产、包装你的“机械”过程结束,你就要告别18年漫长又懵懂的“流水线”生活。
但是,“成人”是完全不遵循任何刻板的生产规律的创造,甚至容不得质量检查,到了时间,机器停止工作,下线的统统是半成品。要想成为真正完善的成年人,完全要依赖后期的自我完善。万物生长,造化弄人,成人全凭自我修炼。
成人是一趟不知终点的独立旅行,只有去程票,没有返程票。从今往后,你可以尽情地探索、折腾,从不知疲倦到天天疲倦。
余华在其名篇《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形容成年的主人公“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很多人的成年记忆正是如此,18岁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到另一座城市求学,肆意的青春任由你张扬,一切都刚刚好的样子。
人生的前二十几年,大抵都是在探索中度过的。刚上大学时,问学长学姐图书馆的路怎么走;找工作时,第一次学着穿上了正装,却有浑身不自在的感觉;就业以后,学着跟房东斗争,跟上司周旋,剧情逐渐按照庸俗的套路延续下去。
这一切,都意味着成人是持续性的过程。焦虑的中国家长常常说,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赢在起跑线又怎样?到了18岁,你来到最后一条起跑线前面,不用等发令枪响,也不再担心有人偷偷抢跑,发现每个人的跑道都沿着不同方向发散出去。
就仪式性的成年来说,所有人都在中学时代接受成年礼,这大概是因为中学教育被赋予了将未成年人培养成人的责任。然而,在讲究规则性、集体性的中学教育阶段,成年礼提供的仅是一份“期权”。兑现这份“期权”还需要时间,成长礼之后,要面临高考,面临升学竞争,逃离约束,逃离被师长牵着走的日子,无拘无束的自由——这些有关18岁的想像,可能和切身经历截然相反。
直到后来,你终于慢慢发现,世上没有完全的自由。成年以后,你要面对的可能是更多的约束,只是社会赋予了你如何看待约束的权利。无论你愿意承受的约束是多是少,成人都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像很多滥情的青春小说写的那样,18岁之后的你,应该努力尝试一段爱情,支离破碎也好,修得圆满也罢,都应该平静接受。这一代年轻人,从小就没有太多发展亲密关系的机会,作为原本孤独而寂寞的个体,有责任学着如何与对方相处。
成年以后,你会发现社会赋予你的容错空间下降了。小时候,犯错仅仅是犯错,所要接受的无非是极其有限度的惩罚,做一番再给一次机会的检讨;而长大后,很多错误是无法弥补的,犯了一次错误,意味着失去了下一次机会。
成人还意味着一重很重要的社会身份转变,从被监护人进化为独立的社会公民。一个美好的社会,是由许许多多负责任的公民组成的。当你察觉到社会的不完美和不公正,不必一味怨天尤人。履行公民责任,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对于第一批90后来说,今年正好是成年的第10个年头。很多人也许还清楚地记得刚上大学时的样子,却没有意识到,如果以10年为一个代际的话,与今年即将进入大学的00后完全是两代人了。90后还没有真正适应成人话语,而后来者又推着我们不停前进。
成年10年,正处于一个告别青春,又没有资格对后来者进行说教的地位。不知道从某个时间节点开始,时间仿佛冻结了。你说得出自己在18岁与22岁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却说不出24岁与28岁有什么区别。成人,意味着心态的成熟。
但是,焦虑感始终伴随着我们。独自远行过久,可能忘记了当初是怎么出发的。这几年,围绕我们这拨19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出现了五花八门新概念和新提法,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代人对未来依然保有期待,对自我依然富有期许。
后来的我们,可能还会觉得自己没有完全成年,自己被各种各样的社会身份裹挟和绑架。但是,谁都明白,自己回不到那个按部就班的流水线了。从18岁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开始学着自己长大,而这种长大会伴随我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