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村住户马桶堵了,水漫到地板怎么办?孩子不爱说话,整天精神不好怎么办?产业结构调整,青年返乡做啥效益更好?
为了给乡村青年排忧解难,提供更接地气、更有效的服务,自2017年起,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团组织探索成立了29个脱贫攻坚群团工作站,摸索出一条共青团联合其他群团组织携手服务乡村的新路。
黔西县群团工作站汇聚了共青团、工会、妇联、残联、工商联、科协等群团组织资源力量,共同发力为脱贫攻坚服务。黔西县财政每年拨付1万元办公经费,团黔西县委安排一名志愿者任工作站站长,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贫困村等专人专岗,长期驻守。
黔西县绿化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有122户463人,居民是从几个路不通、水不通的村落搬来的贫困户。为了帮助农民更快地适应楼房生活,在这一栋栋白色“洋房”旁边,建起了绿化乡脱贫攻坚群团工作站。
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可谓是这个安置小区里的“红人”,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张印着团徽的便民服务卡,上面印有3个人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分别是绿化乡团委书记兼工作站团支部书记何松、组织委员陈建以及宣传委员吴刚红。
当这个“红人”并不容易,他们经常需要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刚刚搬进移民社区不久的甘光勇改不了原来的生活习惯,在自家贴着白瓷砖的楼房阳台上养了100多只兔子,厚厚的杂草和粪便堆在一旁,刺鼻的气味让周围的邻居难以忍受。“要注意打扫卫生,或者将兔子送到养殖场去养。”接到村民投诉后,何松他们跑到甘光勇家里做工作。甘光勇并不理睬他们,站到一旁一声不吭地抽起烟来。
“道理说不通,就用行动感化。”他们拿起了扫帚、拖把,不定期地带着四五个团员一起到甘光勇家打扫阳台卫生。几次后,甘光勇有些不好意思了。“这地方确实不适合养兔子,不卫生。”甘光勇主动将兔子挪到距离小区不远的养殖场进行饲养。
事实上,不管是灯不亮、厕所堵了,还是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的问题,小区的人们都会找他们帮忙,工作站已经有了几个厚厚的本子,记录着村民反映的各种问题。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很快解决,不能解决的他们依靠群团组织的力量一起解决。
“在我们看来的小事,落到每个家庭就是一件大事。在这里让我们成长了很多,每天都很充实。”谈起这段经历,陈建充满感慨,贴心的服务让老百姓的新生活更踏实,自己也从处理问题和大家的认可中得到了成长和满足。
同样是在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的脱贫攻坚群团工作站,为回应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在四点半学校中,设置了舞蹈、绘画、钢琴、手工兴趣班,颇受欢迎。今年24岁的蔺杨去年10月成为这个工作站的站长,每天下午他都会迎来放学的小学生,辅导功课,陪伴他们成长,除此之外,还定时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并通过游戏互动进行心理辅导。
依靠脱贫攻坚群团工作站的有力臂膀,黔西县打造了“黔西+”服务模式,其中包括惠民政策宣传、留守老少关爱、青年创业孵化、工青妇幼维权、就业技能提升、贫困助学、四点半学校、青年课堂、义诊室、24小时维权、易家风等服务项目。
青年的呼声和诉求就是团组织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团黔西县委书记曾涛发现,在加强服务中,乡镇团委和村级团组织活力、号召力逐渐变强了。医生、教师、公务员以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等青年群体逐渐加入到了志愿队伍服务中,参与到扶贫助残、帮困助教、敬老爱幼、法律援助、就业指导、医疗卫生的活动中。
乡村服务的“软件”条件不断加强,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最近,黔西团组织组织了创业观摩团,并与青年们一起探讨如何提升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问题。“青年受益,我们就受益。我们基层团干部也在为乡村青年提供的一项项服务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升。”曾涛说。
刘春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