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5月1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让中国水稻种植技术在非洲“落地生根”

通讯员 许天颖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5月10日   04 版)

    前不久,水稻栽培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从莫桑比克转机到香港再转到南京,辗转飞行20多小时终于回到家中。

    此次,他受到莫桑比克农业项目邀请,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和水稻种植技术援助。“一路的空地,都是种水稻的好地。”李刚华感叹道。

    据介绍,该农业项目是我国在非洲最大的粮食类投资项目。2011年,当地政府提供了30余万亩的土地,由中非发展基金公司投资,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同时承担为莫桑比克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农技人才、帮助当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等责任。

    这个项目所在地,位于莫桑比克加扎省省会赛赛市附近,属于莫桑比克第二大河流林波波河下游的淤积平原。“气候与土壤条件同中国江汉平原的冲积农田较为相似。”

    “条件太好了,地不应该荒在这儿!”这是李刚华第三次来到非洲,相比此前去过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他认为,莫桑比克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真正的“黑土地”。

    李刚华发现,非洲大部分土地还是依赖传统“望天收”,水稻“渴”了就等下雨,播种也是“漫天撒”,施肥是“一炮轰”……土地如此肥沃,水稻亩产却只有四五百斤。

    今年1月,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的负责人找到南京农业大学,希望学校能提供智力支援。“这里地好、水好、阳光好,就差思路和技术。”该负责人说,目前已完成了约7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开发建设,但农业技术推广难、机械化耕作水平低、没有好的品种,这些都是制约开发的大难题。

    到了现场后,李刚华发现,这里每个农场的水稻问题都不一样,有的是苗期海水倒灌,清水没有及时供应,水稻成活率低、推迟成熟;有的是人工撒播,田块间、田块内部不均匀;还有的灌浆期断水偏早,部分水稻脱水早衰……

    一次,项目老技术员跟着李刚华一起下地查看,指着水稻直纳闷儿。“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李刚华一掐一看,就明白“症结”在哪里。老技术员一听,茅塞顿开,以往总觉得高校教授理论功底深、田间经验薄。李教授这一点拨,让他心服口服。

    值得一提的是,李刚华所在的南京农业大学水稻团队,曾在2011年凭借“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拿到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凭借这一技术,2017年9月,我国云南个旧县水稻百亩产量达1073公斤,创下了连续3年在同一个示范方每公顷超过16吨的世界纪录。如今,他们团队为此深耕了十多载,在国内多地创造了当地水稻高产纪录。

    4月20日回国前,一场瓢泼大雨突然而至,工棚房间就像被放在喇叭下一样,吵得人睡不着。李刚华一宿未眠,担心晾晒在外面的稻谷。当地农业仓储设施落后,但雨量充沛,收上来的稻子还没来得及归仓,就要被雨水冲刷掉近一半。

    除了雨灾,当地农民还要防鸟害。鸟群成灾时,他们大半时间在田里赶鸟。水稻在当地成为“奢侈品”,价格是国内的两三倍,所以农民都吃不起水稻。

    短短一周,李刚华尽可能地把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传授给这里的技术员。“养良田,引良种,用良技,教良法”,这是他概括的12字建议。

    可喜的是,南京农业大学也准备组织更多农业专家来提供服务。李刚华最大的希望是,这项技术能在这里落地生根,让非洲老百姓的饭碗也能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通讯员 许天颖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5月10日 04 版

欧盟声言坚守伊核协议:美国“退群”,我们不跟
让中国水稻种植技术在非洲“落地生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中方应邀将派团赴美进行经贸磋商
2018世界大学生超算大赛落幕
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发射 可动态监测大气污染状况
宁夏:师德师风问题将“一票否决”
郑州警方推93项“就跑一次”办结业务
“红色摇篮”再出发 青年争做实干家
李娟:残疾女孩的励志电商路
14年后 浙江再发对外开放动员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