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男幼师、男保姆、男护士等所谓“面子挂不住”的心理,不是哪个人的偏见,而是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史里沉淀下来的认知模式。
---------------------------------------
有媒体报道,幼儿园老师、空乘和护士等普遍被认为从业者为女性的职业,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男性身影。男护士、男幼教、男保姆等,由于男性力气较大、能干体力活、具有阳刚之气等特点,逐渐进入这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女性的行业。
当然,目前这还是趋势性的预测,远谈不上已经成熟的现实图景。以教师为例,据教育部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2016年北京、上海专任教师中女性占比,普通高中阶段分别为71.9%、65.9%,初中阶段分别为76.3%、73.7%,而小学阶段均超过80%。而且,无论是在江浙沿海,还是在中西部地区,新招收的中小学教师中,男教师普遍只占10%左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还将持续。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有一点颇值得玩味:文化偏见。在报道中,就有男幼师表示自己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这也不是当代才有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绵延上千年之久的文化心理结构。奸臣秦桧就写过两句诗:“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意思是自己若是有田产了,哪里会去做乡村私塾的老师呢。秦桧也对自己“幼教”的身份颇不满意,认为这是不体面的职业。千余年间,此种心理犹在,可见文化的惯性之强。
法国学者布尔迪厄在《男性统治》一书中,曾对这种性别观念追根溯源。在他看来,在史前文明时期,由生理特点产生了性别分工,就催生出了对称性的性别观念,如男性负责打猎,女性负责采摘,由此衍生出男性诸如力量、荣誉、财富等外向型的评价模式,女性则衍生出如家庭、教育、温柔等内向型的评价模式。在他的观察中,一个西方中产家庭的性别观念,与原始部落家庭没有本质区别。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所谓男幼师、男保姆、男护士等“面子挂不住”的心理从何而来,它不是哪个人的偏见,而是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史里沉淀下来的认知模式。
所以说,即便是男幼教、男护士这样的社会话题,都可以置于现代化这样的宏大视野来审视。现代化的逻辑归宿是“人的现代化”,即人本身摆脱传统偏见的束缚,走向了开放、包容、理性、文明。社会男性成员愿不愿意成为男幼教、男护士,社会又愿不愿意接纳他们,本身也是社会现代化程度的试纸。
可喜的是,当前社会已经产生了对这类“男××”从业人员的呼吁,这是社会意识转变的信号。虽说文化偏见“源远流长”,但也并非不可改变,人类思想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启蒙、打破常规的过程。今天,我们对文化流向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观照,完全可以加速思维转轨。比如通过一些规定,打破对“男××”的偏见,如日本规定在每个幼儿园里须有14位以上的男教师,美国规定每个幼儿班至少有1名男教师,这些规定,都有助于改变当地社会的从业人员性别比例,也相应地淡化了对不同性别“理当从事某种职业”的固化思维。
从历史发展来看,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等一直是近代以来思想叙事里极为重要的章节。今天从男幼师、男保姆等的尴尬来反观,其实女性解放从来都不只是为了女性,它同样关照着男性。只有将女性从角色固化中解放出来,男性也才有可能扮演这些角色,释去性别偏见的枷锁。
所以说,在性别平等仍有现实意义的当下,打破职业偏见这一过程仍需要无论男女的全民参与,这是为了“她”,也是为了“他”,更是为了每一个期待生活水准提高、可选择余地更加多元的你我。
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