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5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另一个北京人艺,长在史家胡同56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5月22日   08 版)

    濮存昕和方子春是邻居,1983年,他们都新婚不久又有了小孩,单位分给他们一栋旧瓦房,据说是当年曹汝霖七姨太家的祠堂;濮存昕和方子春也是同窗,都在史家胡同小学上过学;当然,他们更是在史家胡同56号——北京人艺宿舍大院里一起长大的发小,焦菊隐、欧阳山尊、朱琳、蓝天野……那些大艺术家都是他们的叔叔阿姨。

    方子春这次的身份是一个作者,带着历时10年写成的《一棵菜:我眼中的北京人艺》,在北京办了一场低调的新书发布会。蓝天野、濮存昕、罗锦鳞都特地赶来,与其说是赴书的约会,不如说是为了大家的人艺。

    作为中国殿堂级的艺术剧院,北京人艺已经走过了66个春秋。《一棵菜》大概是唯一能把这么多人集结到一起的书,从焦菊隐、蓝天野、苏民、郑榕,到濮存昕、杨立新、吴刚、冯远征,甚至还有灯光、舞美、音效、道具、票务,连传达室张大爷都有一席之地。

    谁让方子春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呢?身为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方琯德的女儿,方子春出生成长在人艺宿舍。在她的童年记忆中,戏里的角儿上了台就是传奇,卸了妆就是生活中的家常。

    王府井大街22号的首都剧场里有一个人艺,史家胡同56号里还有另一个。

    “我觉得我没有资格、也不想大张旗鼓地写诸位艺术家在艺术上的事,那个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写。我只写与我有交集的人,希望大家知道那些明星大腕儿在生活中是怎样的。”方子春记得,宿舍大院里每人几乎都有一辆旧自行车,放那儿不锁也没人偷,但车筐里的水杯剧本不能落下。

    杨立新说得对,“方子春是‘都赶上了’的一代人,都赶上了就都写下来吧!也许写得不一定准确,不一定全面,甚至会有偏颇的地方,但一定丰富”。

    书名定为《一棵菜》,出自北京人艺的奠基人焦菊隐在1952年提出的“人艺就像一棵菜,无论导演、演员,还是幕后,都像菜心、菜叶、菜帮一样围绕着艺术这个根,他们缺一不可”。“一棵菜”这个说法最早来自京剧行当。原来在京剧演出中,演员上台各演各的,后来有人提出,演出要像一棵菜,得有叶有心。

    方子春说:“在人艺,每个人都对戏极为重视。小时候,只要晚上有演出,下午3点开始,院儿里连哭的小孩都没有。因为父母跟他们说,今晚有演出,谁也不许出来闹。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我觉得应该有人告诉后人,演戏是应该这样的,做人是应该这样的,你不说人家怎么知道!”

    书中记录的这41位人艺大腕儿,台前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我们来说说幕后的。

    出生于1923年的“话剧皇后”朱琳,在人艺绝对是大牌演员。她敢说话,甚至敢和曹禺、老舍等谈意见,一般演员没这个胆。演《武则天》时,朱琳在舞台上的表演比较即兴,焦菊隐旁边有个工作人员是外面来的,不知其中关系,就对焦菊隐说:“朱琳老师改你的调度。”焦菊隐说:“你不要管,她有她的道理。”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有时候就是这么微妙。

    苏民本姓濮,身为人艺的大腕儿,濮家却在人艺宿舍没有一间房。他说:“剧院人多啊,那么多人就这么点儿地,我还能要吗?管它哪儿,有地儿住就算了。” 于是,他就在妻子贾铨的中国人民银行宿舍住了一辈子。

    苏民排《蔡文姬》时,徐帆为了一个观点在排练场和苏民吵了起来。进了人艺的排练场,没有什么叔叔、大导演、老前辈,也没有说不得的名演员。排练场里贴着四个大大的字——戏比天大。

    因为“达康书记”而为年轻观众熟悉的吴刚,和许亚军都曾是央视银河少年艺术团的成员,后来一个去了人艺,一个去了儿艺。当许亚军已经凭借《寻找回来的世界》大红大紫,观众来信都能用麻袋装时,吴刚还在人艺的舞台上跑龙套。方子春问吴刚:“你心里急不急?”吴刚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我真不急。看先生们演戏,我眼睛都不敢眨,生怕漏了什么。”

    “当年林连昆先生就直言:戏剧这行,挣不着钱啊!学员们义无反顾,死磕舞台。”吴刚回忆,一次林连昆(著名表演艺术家,塑造的著名形象有《茶馆》中的吴祥子等——记者注)外出,让学员们自己出去体验生活,回来后让大家一一表述。

    听完后,林连昆说:“你们这都是假的,是坐屋里瞎编排的。菜市场里的小商贩、各色人等,只要有心,每个人都是鲜活的,拿过来就是小品中的人物。”这件事被戳穿后,学员们都无地自容,下次再不敢了。

    在新书发布会上,已经81岁高龄的罗锦鳞说,自己高中就开始看北京人艺的戏,那还是上世纪50年代中初期,后来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更是看着北京人艺的戏成长。人艺里也有他的老师,焦菊隐教导演课,郑榕教台词课,课外辅导老师有蓝天野等一批人……

    “中国话剧到现在已有百年,世界话剧的历史有2500多年。为什么生命这么长?因为话剧能够让观众看到自己的生活。就像莎士比亚讲的,戏剧是一面镜子,让观众在里面看到自己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不管影视怎么发展、VR怎么发展,活人演活人、给活人看,这条是我们的生命力。”罗锦鳞说。

    方子春记录下的这些人,罗锦鳞常跟自己的学生讲,“这就是教材,看看前辈们怎么做人,怎么做戏”。蓝天野说:“干演员这一行,要是没有点岁月的磨炼,没有点沧桑,还真不行。”

    北京人艺有写不完的故事,这本40万字的书也不够聊。方子春的哥哥、演员方子哥笑言,希望妹妹的下一本书能写写北京人艺的菜谱。“我们父亲就是一个美食家,在我们家工作过的保姆,走了之后回去都能开饭馆。艺术家们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各家有各家的拿手菜。何况子春从小吃着百家饭长大,哪屋里传出香味,她第一个去报到。”

    方子春现在已经很少在别人家吃饭,但苏民家的饭是一定要吃的。“如果大家想知道老一代艺术家是怎么生活的,我告诉你们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人人家里书多;二、几乎每个人除本职工作外都兴趣广泛,可称杂家;三、生活上不讲究,但戏上较劲。”方子春说,“你看餐厅里的字,郭沫若写的,还有很多名人为苏民叔叔题写的字画,让人想起《陋室铭》。这盘子也亲切啊,大概用了30年。在这样充满艺术氛围的家里吃饭,我能不胃口大开吗?”

    蓝天野接腔:“他们的父亲方琯德绝对是一个美食家,就是自己手艺差。北京人艺的人,在生活上有着各种兴趣,活得有滋有味。”

    史家胡同56号的日子,也从来不缺段子。蓝天野年轻时不爱说话,除了吃饭,其他时间一点儿声都没有。蓝天野的儿子蓝苗也不爱说话,据说有一天,家中就父子二人,房间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最终,还是蓝天野认输,发话了:“我说,你出个气儿行吗?”

    现在,史家胡同56号的门牌已经换成了20号;不远处首都剧场的大门一入夜,就成了通向艺术圣殿的入口。演戏的人在变,看戏的人在变,但有一些东西,没有变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5月22日 08 版)

另一个北京人艺,长在史家胡同56号
粉笔画房子 电影中的舞台有多高冷
《故宫物语》:因为重要目光已经无法移开
一场前景未明的感情实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