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执法
一段上海警察执法的视频火了。警察陈蒙对当事人使用了警械,还使用了催泪瓦斯,网友们却纷纷点赞,称其为“教科书式执法”。
起因并不复杂。一位车主违章停车,陈蒙劝其驶离,并要求出示证照。可车主拒绝配合,且态度蛮横。陈蒙也毫不让步,他明确对当事人发出口头传唤,并连续三次警告。警告无效后,陈蒙和下属强行控制住当事人。
在这次执法活动中,警方更值得肯定之处是对镜头的态度。当车主和警方争执时,有群众询问陈蒙,是否可以拍照,陈蒙毫不犹豫地肯定。警方将当事人按压在地后,家属在旁大呼小叫,高喊:“快来拍呀,警察打人了!”
来自围观者的拍摄可能是最容易引起冲突的事情之一。过去,并非所有执法者都欢迎镜头。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在镜头前不适应。
上海这个执法小组则对镜头坦然。他们不仅始终开着执法记录仪,也从未阻止人们录像。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防范措施。有警官礼貌地提醒拍摄者,“你拍可以,但你不能断章取义,掐头去尾。”对方承诺“会整段传”。
最终,执法记录仪和群众拍下的视频,都成了还原事件的重要证据。来自不同角度、不同主体的摄像头,让警民良性互动得以实现。过去让部分执法者过敏的小小镜头,更好地保护了当事人,也保护了执法者。
镜头下的梦想
在杭州一所小学,一个戴着红领巾、穿着绿校服的男孩走上台。他接过话筒,顿了顿,台下的老师和家长静静望着他。这是一场演讲比赛,主题同55年前马丁·路德·金那场伟大的历史演说一样。
接下来,男孩的发言让大人们跌破眼镜。这位小学生的梦想,一点也不高大上,不是老师教导的当科学家、当宇航员,或是普通一点儿的,像有些同学那样想当医生、想踢足球。他的梦想就俩字——发财。
男孩犹豫了一下,吐出这个词后,台下气氛凝固了,有家长感慨,“完了完了”。
很少有人将发财和梦想联系在一起。梦想,一个多么纯洁的词,谈钱简直俗不可耐。即便商人站在台上,面对镜头,也极少开诚布公地说,“我的梦想就是发财。”他们往往会粉饰一下,谈论梦想着让世界更美好、梦想造出无人车,甚至梦想将人类送往火星定居。没人会大胆地承认,在造福社会的同时,自己也想挣钱,而且是越多越好。
男孩的梦想其实挺朴素。他想得很透彻,“生活中有空闲时间了,自己有闲钱了,自然就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这个小学生用有些稚嫩的声音,对台下年长好几轮的成年人解释:人生就这么几十年,循环地度过和自由地度过,绝对是两种感觉,发财不管怎样总比没钱好。
逻辑无可辩驳。演讲快结束之际,有家长不禁鼓起掌来。视频传到网上后,引发巨大争议,有人为男孩的真诚叫好,也有人被祖国花朵如今的价值观“惊吓”。
想发财其实并非坏事。如果没有个体心中的发财梦,何来当年的下海潮,何来改革开放中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只要遵纪守法,有道德底线,不妨允许有的孩子梦想当科学家,有的孩子梦想挣钱。
镜头下的表演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相当一部分草根也渴望成网红。
在中国,有人脑洞大开,企图通过自虐引起关注。有人直播吞老鼠,有人鞭炮炸裤裆。在美国,有人甚至玩得更过火,一对年轻夫妇嫌涨粉太慢,干脆在网上宣布,将录制史上最危险视频之一。
打着金属耳钉的丈夫想出个惊世骇俗的主意:他将站在300米外,拿一本厚厚的硬壳书挡在胸前,接着让挺着大肚的妻子朝自己胸口处开枪。
按照计划,这不过是场让人虚惊的表演。他们先做了个实验,将一个塑料瓶抵在硬壳书后,站在同样的距离开枪射击。结果让他们欣慰,子弹穿越书本时卡在里面,塑料瓶安然无恙。
两人放心地布置好秀场,架好摄像机。30余名观众在现场围观,3岁的大女儿站在人群中。他们都是现场表演的一部分。
当妻子扣下手枪扳机,子弹飞速射出后,他们很可能在网上一炮而红。
他们确实红了。直播视频在极短时间内观看量突破200万。可结局没按夫妇俩设计的剧本来:子弹不知怎么穿透了硬壳书,丈夫倒在血泊中死去。
这是一个追求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活在镜头下。为了迎合屏幕后面那些猎奇的眼,有人不惜自残,甚至用生命表演。有时候,参与者和观众竟都忘了,这绝不只是表演。
郭路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