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05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传奇

垃圾桶里的城市记忆

杨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5月23日   10 版)

    纽约一共有212家博物馆,其中131家在曼哈顿区,包括著名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和纽约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每天都会有超过3万名游客涌进这3栋外形极富设计感的建筑里——在纽约的艺术文化版图里,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地标。

    纳尔逊·莫利纳的博物馆,就安插在这个版图里。在曼哈顿区第一和第二大道之间的东99街上,距离大都会博物馆约两公里的一栋两层小楼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酸腐味。这是一处环卫部门的车库,十几辆白色的垃圾清理车停放在街边,行人路经这里,总会加速走过。

    这栋小楼看上去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甚至有些破旧。但只要从那个弯曲的金属楼梯上爬到二楼,一切都会变的不同:纽约退休环卫工人纳尔逊·莫利纳在这里打造了一间特殊的博物馆——这里的“藏品”从高至胸口的水缸,到指甲大小的纪念章——它们都曾是,或许现在依旧是垃圾。

    纳尔逊·莫利纳今年64岁,他在1981年时成为一名曼哈顿区的环卫工人,负责10条街道的垃圾清运。那时他就喜欢在工作时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因为管理部门不允许环卫工人从垃圾中拾取任何物品供个人使用,一开始他只是谨慎地将自己的“藏品”摆放在车库男更衣室的一处小壁橱里。

    2011年,因为车库无法再继续使用,他开始扩大自己的“展区”。空旷的车库很快被填满,天花板上、墙壁上,甚至门上都挂着捡来的照片和绘画作品,车库的水泥地面上立着很多桌子和架子,上面摆满了各种小物件。在这一切的中间,有一个手写的标牌,上面写着:“纳尔逊·莫利纳在垃圾桶里的宝藏”。

    很难说,莫利纳的这些“宝藏”到底是不是艺术品。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无法确认来源,或许只是某个年代普通的广告牌,又或许只是小卖店里出售的瓷器玩偶。这里也有众多经常出现在“怀旧商店”橱窗里的物件,比如最常见的打字机或者箱式收音机。不同的是,它们与商业无关。它们来自于纽约街头,带着曾经拥有者的印记。

    一个由玩具坦克引领的装甲部队,一个玩偶小马脖子上挂着捡来的花环,就好像它赢得了一场比赛,还有一只藏着狐狸的塑料圣诞树。一堆停止转动的钟表,其中一块上刻着:“史蒂夫,希望你获得巨大成功,爱你的凯文和艾米。”

    “我不在乎它是什么东西,只要它看起来很酷,我就会把它挂起来,给它一个位置。”莫利纳的收藏标准很简单,所以车库2层里也摆放着不少假花,拙劣的雕塑作品,充满异国情调的台灯……

    它们中的大部分本身并不是艺术品,很多甚至是媚俗的流行作品。但是莫利纳把它们集合到一起,再用自己的方式,把它们重新归类组合,这些物品就有了更大的背景。至少在这层不大的车库里,这些从垃圾堆里扒出来的物件,真实且纯粹。不同于近在咫尺的大都会博物馆,它展示出的是这座巨型都市纷繁芜杂的集体记忆,和整座城市的世俗历史。

    莫利纳的收藏品没有用什么复杂的方式组织摆放,他倾向于按照尺寸,主题和颜色来分组。

    一张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硕士文凭立在窗台,家庭照片和军人服务纪念品精心摆放在一张破办公桌上。在一个黑暗的角落,小提琴和没有弦的电吉他安静地躺在那里。

    还有些小物品可能值很多钱。他拥有电影《星球大战》初次上映时发售的小玩偶,还有每个洋基队巨星都签过名的棒球。

    甚至一些关乎整个国家的记忆。一个铁柜子上摆满了关于“二战”的物品。在一面狭小的墙壁上,猫王的唱片封套挂在正中央。另一处关于纺织品的“展柜”上,能发现某个嬉皮士戴过的发带。

    为数不多的玻璃展柜里摆放的是重要藏品,一块六芒星形状的奖章被放置其中,它是用世贸中心残骸中的废金属锻造出来的,用来纪念在9·11中逝去的生命。

    莫利纳已经无法统计博物馆里物品的确切数字,“可能已经超过1.5万件”。逐渐地,其他街区的同事也开始留意垃圾堆里的“珍宝”,并不断填充博物馆的空间。

    莫利纳说,他9岁时就开始对捡东西充满热情。20世纪60年代,他就为自己和他的5个兄弟姐妹,在附近的垃圾箱里寻找玩具。他用母亲的针线盒里的工具固定了破损的玩具,用纽扣代替玩具车丢失的轮子,或者用木头来装饰娃娃缺失的胳膊。

    现在,他根据垃圾袋里物品凸出的方式、它们的重量,拾取它们时发出的声音,就能判断出袋子里有没有他想要的“宝贝”。他甚至可以通过路边垃圾袋的数量,来判断有人是否已经搬走或过世,一般这样他可能就会发现“非常好的东西”。

    他利用捡来的材料,修复了每个受损物件的样子和功能。他制作相框,切割垫子,替换破碎的玻璃,重新刷漆,修理电子产品和破损的家具。

    莫利纳从不把这项工作带回家。虽然他的妻子对他的成就印象深刻,但他说,她并不总是热衷于这个过程。

    “别管它!别管它!”每次他们走在大街上时,莫利纳试图走向垃圾袋时,他的妻子就会大声阻止他。

    关于艺术,他没有什么宏伟的理论。他说,决定收集和展示哪些物品,全靠自己的直觉。当被问及博物馆里的展品是否美观时,他笑了起来,手指指向一个装满泥泞的毛绒浣熊的紫色笼子。

杨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5月23日 10 版

一千个不伤心的理由
是“妈宝”,还是孝顺?
垃圾桶里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