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奋斗的青春最幸福

奔波在西北扶贫一线的年轻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吴蕴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5月25日   06 版)

    5月的一天,身着白色短袖的驻村干部康鹏像往常一样,露着晒得黝黑的皮肤,坐在贫困户马进彪家的石阶上,顶着烈日和他拉起家常。

    马进彪的家在甘肃省积石山县柳沟乡袁家村,尚未脱贫的家里有些杂乱。康鹏和老人打招呼时咧着嘴笑着,乱飞的蚊蝇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心情。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青年可以大有作为!”对于这个一毕业便走进农村的年轻人来说,这里更像一所大学。

    5年前,刚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康鹏来到柳沟乡阳山村,成为一名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大学生村官。“只有这里最适合我。”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康鹏深知,即便考上城里的大学,“知识改变了命运”,自己也离不开农村。

    康鹏来到阳山村的第二年,精准扶贫工作正式展开。贫困户评议工作难度大、致贫原因分析困难、帮扶过程障碍多是他在工作中面临的难题。

    起初,有人把精准扶贫当作一块肥肉,一些小康家庭也想分一杯羹。还有许多贫困户认为,“扶贫就是领导干部送几袋米面”。

    “耐心”成了康鹏的工作准则。

    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康鹏定期到他们家中走访。有的贫困户觉得越贫困福利越好,脱贫后会无法享受政策。也有的贫困户收到扶贫的羊羔后,直接卖掉或杀了吃掉。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迫在眉睫。每天奔波于农户家,成为康鹏的工作常态。

    扶贫要靠脚。村民不理解,他就一遍遍入户宣讲。“让大家明白精准扶贫不是论功行赏,也不是国家的钱多到没处花。只有在这些表格上填下准确信息,才能过上好日子。”这个年轻人坚持“多跑几趟,多说几句”。

    5年里,乡里的贫困户几乎被康鹏“踏破了门槛”。他见证了柳沟乡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贫困户减半,等、靠、要思想逐渐弱化。村民的态度也从抗拒到亲热。

    2016年,因为考核获得优秀,结束了大学生村官任期的康鹏被留在乡人民政府。他本可以坐在办公室里,但康鹏依旧奔波在脱贫一线。“白天走访农户,晚上回办公室整理信息,我的白天和夜晚都是留给贫困户的。”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有所成后选择回到家乡的青年,不只康鹏一个。

    今年35岁的金博渊是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马河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我们要让贫困户相信农牧业能够致富。”金博渊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的15年里,始终扎根扶贫帮困一线,用专业知识帮助村民增收,让贫困户相信依靠技术就能脱贫。

    在政策支持下,马河镇大力发展食用菌、高原夏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2018年1月,陇西县成立“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农学专业毕业的金博渊成了一名讲习员,深入田间地头,为贫困户送技术。

    高原夏菜种植,食用菌种植的环境要求、菌种制作、栽培技术、出菇管理以及采收内容等,都是这位大学毕业生培训的要点。

    香菇种植成效显著,一般20多天就能实现增收。村民给记者算了笔账,培训前,村里的香菇每斤能卖4.5元。在金博渊的指导下,每斤卖到5.5元,一年增收1.2万元。

    然而这些显著成果却得来不易,金博渊碰过不少“钉子”。

    对送技术的扶贫方式,杨营村的贫困户王自有抵触很大。一个香菇大棚要投入2.8万元,他表示自己没有钱,也无法理解这项政策。金博渊不厌其烦地与王自有沟通,除了讲解政策,还经常带他到别人的大棚里参观。5个月拉锯战后,金博渊为他争取到2.3万元贷款,这位起初并不相信扶贫政策的农户,在今年4月27日盖起了香菇大棚。

    扶贫,对于这些扎根一线的年轻人来说,不仅是“上传下达”,更要奔赴一线。远赴青海扶贫是90后河北女孩吴旭红“从未后悔的选择”。

    大学期间,吴旭红深受西部志愿者事迹的影响,成为一名乡村建设志愿者是她最初的梦想。但在父母眼里,进入外企工作,拿到一份可观的收入,也可以通过捐钱捐物为西部做贡献,“没必要非得去一线”。

    吴旭红坚持了自己的理想。2013年,她来到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莲湖村担任大学生村官,主要负责扶贫工作。

    “我很年轻,又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怎么才能让村民信任我?”吴旭红努力把每一位贫困户都当做自己的家人。

    听不懂青海的方言,她就经常请村干部带她入户。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听懂8个地区的方言。她干劲足,和连湖村第一书记一起想办法,依从“一户一策一责任人”的原则,分析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致富愿望,精心制定帮扶措施,根据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制定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等措施。

    村民李永志家属于因病致贫,他母亲身体不好,吴旭红主动帮他联系德令哈市中医院做免费检查。家庭产业发展困难,吴旭红通过双基联动方式,为李永志家提供5万元的免息贷款,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提供母猪养殖技术指导。

    5年来,吴旭红熟悉全镇99个贫困户里的每个家庭成员,每一户的致贫原因,她都摸得清清楚楚。随着脱贫工作日见成效,吴旭红靠踏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贫困户的信赖。

    这个年轻人觉得自己正在经历“新时代的上山下乡”,和当地村民一样,在土地上“耕耘”,也在土地上收获。“精准扶贫,最关键的是以心换心,才能心心相印,我收获的全是老百姓的真心真情。”

    栏目主持:李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吴蕴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5月25日 06 版)

“中国芯”要自主创新也要融入世界
奔波在西北扶贫一线的年轻人
“在中国,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安全”
校园技术监督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