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就业是一种什么体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再一次创下历史新高。对于名校大学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个工作似乎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什么样的工作才是他们的“最优解”,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在一线城市户口紧缩、二三线城市“抢人大战”、国家各种鼓励基层就业的政策环境下,更多名校大学生把目光投向基层。不少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表示,这是一个需要勇气和深思熟虑的选择。
到基层去,成为名校就业新趋势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以服务基层发展为目标,以更好发挥高校毕业生作用为核心,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长效机制,确保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在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引导下,新一拨大学生不少将基层就业纳入自己的人生规划。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问卷网对1976名在读和已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3%的受访大学生考虑到基层就业,75.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到基层就业对自身发展影响大。
对于名校大学毕业生来说,选择去基层就业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
据BOSS直聘研究院对近3年“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和城市选择进行了简要分析,抽取了33万2016年至2018年毕业于这137所高校的人才样本。调查发现,截至今年4月底,2018年“双一流”高校应届生(包含全部学历阶段,9万样本量)中,有50.2%期望在二线及以下城市求职,较2016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在这部分应届生中,69%将新一线城市作为求职首选地区。
详细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中,今年有52.5%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就业,分别高于2017年的48%和2016年的44.8%;在硕士及博士毕业生中,有43.2%的人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就业。
此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统计多所名校就业数据发现,去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越来越高。
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2018年,清华大学预计毕业8000余人,拟参加就业4500余人。京外就业率逐年提高并连续5年超过50%。9年来,清华大学累计直接向基层公共部门输送了1600余名毕业生。
根据北京大学提供的数据,目前,北京大学每年超过90%的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就业,其中有500余名毕业生奔赴祖国西部和基层地区,到国防军工领域就业和国际组织实习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逐年提升。
另外,记者统计发现,在中国人民大学,赴基层就业人数由2014年的6.49%增长到2017年的11.69%。在浙江大学,从近三届毕业生赴西部就业的情况来看,2015届占4.61%,2016届占4.71%,2017 届占4.15%。
造福百姓,也是一种人生价值
走出大学的第一份工作,就像是一个崭新的人生起点。对于名校毕业生来说,他们的选择远比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多得多,那么,是什么让他们选择去一个“小地方”工作呢?
王治是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2009级直博生,2014年被录取为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选调生。2015年他来到广西,成为上林县大丰镇云里村第一书记。今年4月上任上林县副县长。他与村委干部引入菌菇种植龙头企业,产值达到160万元,带动2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至今,王治清晰地记得浙江大学的竺可桢老校长的两个问题: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因此,他常常在思考,什么职业是既能让自己感觉到充实和快乐,又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之后,他接触到了选调生这个方向。
“这条路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自我实践和自我提升。”然而,选了这条道路意味着离开熟悉的城市、熟悉的社交圈,面对未知的环境、多变的工作状态和不可期的未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因此,王治与很多考虑选择或已选择驻村的毕业生一样,面临更多的是身边亲朋好友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但这是我心之所愿,决定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我用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来改变他们的想法,用自己的成果证明自己的选择,告诉他们这不是一个心血来潮的决定。”王治说。
今年7月底,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2014级本科生高尚尚就要奔赴西藏拉萨,开始选调生的工作生活。
之所以这样选择,高尚尚也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缘,从小就想给一方百姓带去幸福的生活。“从大二开始了解各个省市的选调生政策,3年后才决心去西藏基层”。
对于未来,他说:“好朋友调侃我说,你注定成为青藏高原上一只孤独的狼。我当时在想会孤独吗,我想不会的,因为西藏这片土地会是一个很大的舞台,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基层就业,需要高校作为“后盾”
去基层工作,并不是有了一腔热血就可以说走就走的。那么,大学生应当如何看待基层就业这一决定呢?调查显示,58.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应端正心态,57.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应做好职业发展规划。81.4%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和单位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加强岗前培训和工作指导。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莉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之所以有名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趋势,是这一代青年的际遇决定的,就是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奉献基层则是人才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另外,地方特别是基层对人才十分渴求。这一代青年成长环境相对比较富足宽松,在价值选择上自主性更强,更能依循内心的理想而选择奋斗道路,加上国家和学校的教育引导,毕业生更有勇气、有自信走出舒适圈,拥抱未来,创造未来。”张莉鑫说。
对于高校来说,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和就业指导是毕业生们从象牙塔中走进基层的重要基础。
据了解,北京大学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将就业服务关口前移。对非毕业年级学生,将培养选拔环节前置,以毕业生党员示范引领班为抓手,和地方合作开展短期挂职项目,2017年暑假组织40余名党员示范引领班学员在暑期到全国各地开展暑期实践。
清华大学与28个省份合作开展定向选调生工作,为毕业生到基层公共部门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并通过“启航奖”评选、专题培训、送毕业生上岗、定期看望等多种方式,对勇于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学生“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
中国人民大学每年为即将赴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举办基层训练营,举办“公考大讲堂”“就业沙龙”等就业指导活动,精细谋划学生基层发展,并与全国29家组织人事部门建立了“人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就业实习与创业实践基地200余个,形成了以“千人百村”“街巷中国”“知行合一”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
“从我去地方看望毕业生和邀请他们回校参加活动过程中,我感到,基层是个熔炉,能够真正的检验人才锻造人才。学生们在基层少了书生气,多了泥土香。他们的信仰和知识,就不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张莉鑫说。
张莉鑫说:“很多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收获了尊重、信任和情谊,也在工作上生活上得到不少地方干部群众的帮助,很多也都在当地结婚生子,进入人生新的阶段,而在这些变化背后,我看到的不是浮躁,不是焦虑,更多的是积跬步至千里的平静和脚踏实地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