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与父母产生矛盾,因为各种原因,可能变成埋在心里难以解开的心结。这些心结不但影响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也往往影响年轻人自己的婚姻家庭幸福。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52.9%的受访者称与父母有心结。62.0%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够关注。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心结,52.4%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先学会与自己和解。
52.9%受访者称与父母有心结
杨华(化名)在山西某事业单位工作,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在家里的同辈孩子中很拔尖,一旦学习成绩下降父母就特别失望,长此以往,我的压力很大”。这样的压力一直持续到杨华大学毕业,“我找工作不太顺利,虽然进了事业单位,但是工资低。我觉得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就与父母疏远了”。
北京某高校学生杨宁(化名)在父母离异之后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后来父亲再婚,又有了一对双胞胎,他们就没有那么多精力照顾我了。虽然在物质上我没有受到过亏待,但有时感觉自己在家里像个外人”。
调查中,52.9%的受访者称与父母之间有心结,29.6%的受访者觉得没有,17.5%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受访者与父母之间最普遍的心结是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自己一直很压抑(42.1%),其他还有:被父母决定人生道路,感觉自己不被尊重(28.7%),父母偏心(27.5%),父母教育方式粗暴,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打骂(23.0%),不知道怎么与父母相处(17.3%),父母有不良嗜好,影响自己的成长环境(11.6%),感觉自己不被父母关心(10.5%),父母不够格,做人不成功(6.2%)等。
北京某高校学生吕芷(化名)觉得父母一直把她当小孩看,替她做决定。“父母很关心我的想法,但是他们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难以改变。”吕芷说,她高中时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后来到异地上大学,和父母关系才有所缓和。“离得远了之后,有些事我可以自己决定,比如我申请交换生都没和他们商量,怕他们阻止。我感觉好很多,但他们还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
调查中,62.0%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够关注,其中12.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基本不关注自己心理。38.1%的受访者认为父母足够关注。
杨宁说,父母对自己不是不关心,只是很多时候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情况。“前两天我因为考试的事情心里不太好受,想跟爸爸讲一讲,但他批评我这个样子以后肯定没有出息。他一直想让我成为特别坚韧的人,但教育方式不对”。
面对与父母的心结,49.5%受访者会主动沟通解决
面对与父母的心结,49.5%的受访者会主动与父母沟通解决,42.3%的受访者选择让时间来化解,30.4%的受访者一直埋藏在心底不说,23.5%的受访者表现得很叛逆,15.9%的受访者与父母越来越疏离,15.9%的受访者尝试与周围同龄人沟通,获得开解,12.4%的受访者会看心理学方面的书。
吕芷说,有时候随着情况的变化,她和父母间存在的问题会慢慢消失。“不过,上大学之后虽然我和父母的关系有很大缓和,但联系得少,变得疏远了,这是我近来想改善的情况”。
“我初中时在家里特别沉默,有时候晚上甚至不跟我父亲和继母一起吃饭,而是自己单独吃。后来我习惯了,父母也习惯了,一直保持不是很亲密的状态。”杨宁说,他有时候担心这个心结会跟着自己一辈子。
调查中,50.5%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和父母的心结已经化解了,23.8%的受访者觉得没有化解,25.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父母意识到我的状态不好之后,跟我深谈了一次,说我一直是他们的骄傲。之后我试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就好,不需要跟别人比较。”杨华说,虽然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但也都是最不求回报地对孩子好的。
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心结,调查中,52.4%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先学会与自己和解,50.9%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学会理解体谅父母,36.3%的受访者建议多了解父母经历的时代和环境,33.0%的受访者建议与父母多交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28.6%的受访者建议将说不出口的话写给父母,21.8%的受访者建议学会自我成长,让父母看到一个独立自信的自己。
对于父母,58.8%的受访者建议父母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54.7%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应该多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52.7%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应该注重对孩子精神上的“富养”,44.2%的受访者建议父母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给孩子多些陪伴,36.9%的受访者认为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25.7%的受访者建议父母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
吕芷建议父母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尤其是随着孩子长大,要慢慢从家长转变为他们的朋友”。
杨宁认为,家长应多关心孩子,无论是何种情况,都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不能减少对孩子的爱。
受访者中,00后占1.7%,90后占28.7%,80后占50.6%,70后占13.9%,60后占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