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会关心孩子的人际关系,“孩子交了什么朋友”“孩子被分到哪个班”。实际上,这正是父母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关心孩子的人际环境。“近朱者赤”,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同伴和环境中汲取积极的成长资源,而不是相反。
“近朱者赤”这一成语出自西晋思想家傅玄。他因为品学兼优,被皇帝司马炎任命为太子少傅,专门辅导太子。他看到太子周围的人一味讨好太子,阿谀奉承,他担心太子会因此学坏。于是写了一篇劝诫太子的文章,其中就有这句为中国人所熟知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中国人都熟知这个成语,它指的是,人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其习性,因此人要特别警惕恶劣环境的影响。我们中国古人这方面的说法很多,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中说:“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
《孔子家语》也有类似说法:“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比傅子早生700多年的曾子也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
这些名言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善恶无常,唯人所习,因此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就要多与正人君子相处。
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不仅在日常中要注意环境的选择,就是不得已身处恶劣的环境时,也要注意不被环境影响。哲学家尼采曾非常郑重地警示人类:“与恶魔抗争的人要时刻警惕,以免自己也变成恶魔。因为当你长久地凝视深渊的时候,那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当然,这里讲的是大概率。而像北宋理学家周敦颐那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爱莲说》中所描述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则属于小概率事件。是那些具有远大目标,同时具备超常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达到的境界。
所以,如果我们想有所作为,但是却不具备超常意志力,或者不想吃太大的苦,那么相对简单的方法应该就是按照先哲的叮咛,尽可能远离糟糕的人文环境,以降低环境对我们能量的消耗,实现节能成长。
心理学中最早关注环境影响的学派是行为主义学派,他们的观点比较极端,认为人就是环境所决定的,人的行为是环境刺激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刺激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好的环境刺激出好的行为,而恶劣的环境则会刺激出糟糕的行为。
生物学中最近10多年大放异彩的“表观遗传学”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了童年经历或者说是早期环境影响的无比重要性。所谓“表观遗传学,是指在基因组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决定基因表达与否、并可稳定遗传下去的调控密码”。
通俗地说,“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结论之一是:环境影响基因表达。好的环境可以驱使人发挥更多的善,而恶的环境则有可能驱使人表现出更多的恶。
美国一篇有关基因学新进展方面的文章有一个很生动的描述:“你的基因不是一张固定的蓝图。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你的基因在和你的环境——你的邻居、家庭、你的孤独感对话,这一切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会进入你的细胞控制室……你今天的经验将在未来两三个月中影响你身体的分子组成,或者也许影响你以后的人生。”
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的成长故事就是一个环境决定基因表达的典型例子,他虽然具有天赋的魔法基因,但因为自小与一对麻瓜养父母一起生活,因此他起初对魔法一窍不通,后来,他到魔法学校在魔法师的指导下修炼了几年,才终成正果。
我们在咨询中常看到,从小承受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成为家暴的实施者,人们常常认为这是遗传。其实不然,是当事人童年生活的环境激活了他人性中暴力的一面。而一个生活在安全并且有爱的环境中的孩子,其基因中的光明面则会被最大限度地激活并表达。
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其实讲的就是一个睿智并且行动力强的母亲,为让孩子的基因有最好的表达,凭直觉对孩子的成长环境作了重要选择。
在了解环境影响的无比重要性后,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不会把能量用在抱怨现有环境上,而是会承担起为自己创造良好环境的责任。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回避会影响自己成长的消极环境,比如不去容易诱发人性弱点的声色犬马之场所,不在网上匿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和对别人的攻击。身处不利环境之时,知道坚守底线伦理。
同时,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如结交良师益友,读名著、参观博物馆以及参与志愿服务等,通过这些积极主动的选择,我们就有可能使自己基因中好的潜能更多地成为显能,同时使自己基因中恶的潜能处于抑制状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社会与个人成长的效率,而且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感。
(作者为首都经贸大学心理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