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是留守儿童,在这里做工的不少阿姨都是看着我长大的。让她们能在家门口赚到一笔钱,少些像我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是我最大的心愿。”32岁回乡创业的李文华说。
李文华是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路铺镇洞尾村人。该县地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上世纪90年代初,李文华的父母到广东打工,家中留下年迈的奶奶和3个孩子。9岁开始,李文华除了上学,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挑水、做饭、种菜……这些家务和农活都压在他的肩头。
初中毕业后,李文华外出打工,在广东等地从事纸品加工10余年。2017年年底,他选择返乡创业,在自家小院里建起了纸制品加工厂。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乡亲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把‘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让愿意做事的贫困户都有事可做。”江华县委书记罗建华说。近年来,这个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加工贸易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引导企业进驻乡村开设工厂,走出了一条小微企业进村办厂、门口就业助力脱贫的产品扶贫新路,共减少贫困人口83301人,69个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李文华自家居住的小楼就是他的华源纸制品厂所在地。自2017年下半年华源纸制品厂开业至今,已有80多名村民在这里培训、工作,其中包括2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培训5天就可以带着原料回家去做,我按照每件0.15元的标准给她们发放报酬。”李文华说,每隔一段时间,他开三轮车将原材料送到村民家里,村民在自家“作坊”里折叠、剪裁好的纸制品,李文华再统一收回运往广东销售。通常情况下,村民每人每天可以获得30元到80元的收入。
以电子零件组装与包装、制鞋、制香等生产工艺简单、不受工作环境制约的产品生产为主,江华县还有不少工厂像华源纸制品厂一样进镇进村。这种家厂结合的方式,把生产工序化整为零,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为贫困群众在家事、农事之余提供了又一就业增收的渠道。
为了支持小微企业进村开设“扶贫车间”,江华县出台了税费减免、厂房补贴、培训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县财政还专门补贴20万元,开通每天对开的江华往返义乌的物流专线。物流专线开通后,江华人在义乌开办的20多家企业回乡进村办厂。
目前,江华县进村办厂的企业总数有400多家,年产值近10亿元,吸纳带动了9000余名留守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占30%左右,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上。
“扶贫车间”让村民有事做,有钱赚,也为工厂解决了人力短缺的难题,促进了产业发展。
“农村有很多留守人员和闲置劳动力,一些操作简单、方便易学、不受生产线限制的工作,培训后,他们很快就能上手。”在江华县沱江镇芒海洲村设立的“扶贫车间”里,鼎维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忠林介绍,以前,该公司主体主要设立在位于县城的工业园区,招工难,“因为招不到工人,甚至拒绝了几百万元的订单”。2017年,公司响应“小微企业进村开设扶贫车间”的产业扶贫新思路,将两个“扶贫车间”开到村里,并优先招收贫困群众。不到一年,公司员工由最开始的60人增加到近1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人。“原来产能跟不上订单数,现在招工门槛低,工资计件,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都回来了,公司产能也翻了两番。” 黄忠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