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6月1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宁海开启垃圾分类“智”理革命

西安工业大学 黄畅 西安培华学院 姚皓 赣南师范大学 李杭 淮北师范大学 胡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6月14日   04 版)

    一游客体验垃圾分类。赵文丽/摄

    “烂的放一边,不烂的放另一边,一点也不难。”浙江省宁海县岔路镇下畈村74岁的蒋大壬坐在小院里,指着院子门口的一个双色垃圾桶轻松地说起垃圾分类。他对自家绿意盎然的庭院颇为自豪,而这也是宁海县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正是门口那个不起眼的垃圾桶,造就了宁海乡村如今干净敞亮的新面貌。

    “从0到1”培养村民垃圾分类意识

    为响应“美丽乡村,美好生活”号召,自2008年起,宁海就开始在环境治理上发力。“环境治理农村一直在做,街道的清扫工作也没有停过,但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农户的庭院环境不好。”岔路镇团委书记林艳华说。

    堆柴草、养家禽、圈土厕,被认为是“农村三大常态”。即使建了新房子,很多老人家也不愿意用抽水马桶,非要圈土厕,很脏也容易有异味。宁海县政府在考察学习了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后,将推行“垃圾分类”作为环境治理的切入口。

    2014年6月,垃圾分类正式开始推行。但如何让农户的垃圾治理意识实现“从0到1”的转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下畈村作为宁海县最早实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村子之一,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村里经常带着我们上课。”下畈村村民胡大妈回忆,“几乎每星期都有课,我还去了好几次呢。”

    除了定期播放视频、开宣讲会为村民“补课”,村里还印发了画册辅助宣传,并发动党员上门普及培训。“整个培训持续了近两个月,大家才开始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但要形成行为习惯,至少要半年以上。”林艳华说。

    胡陈乡梅山村则另辟蹊径,建了一个村级垃圾分类体验中心。废旧轮胎被刷成绿色,组接成造型独特的桌椅,展柜上摆放着用汽水瓶、硬纸板等制成的工艺品。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块占据半面墙的大展示板——上面的四种颜色代表着垃圾的四种分类:绿色是厨余垃圾,蓝色是可回收垃圾,红色代表有害垃圾,黑色是其他垃圾。展板下堆放着近50种不同的垃圾塑料卡片,囊括了生活垃圾的主要种类。

    “通过将塑料卡投放到对应展板的挂栏里,来加深村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胡陈乡团委副书记江幽萱介绍。展板两侧,垃圾计重器、积分查询台等设备一应俱全,“村民来这里体验一下流程,就能大体了解垃圾分类是怎么一回事”。

    多样的学习方式加上简便的操作流程,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一系列实践得以顺利开展,村民庭院脏乱差的现象基本消失。蒋大壬感叹:“村里搞垃圾分类确实好啊,院子干净了看着都舒心。”

    在下畈村、梅山村的垃圾分类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宁海在全县范围内推行该制度。据宁海县农村工作办公室社会发展科副科长陈永泽介绍,2015年宁海县开始做垃圾分类试点,2016年覆盖率达到50%,2017年实现了全覆盖。

    智能升级让村民“芯”动起来

    5月17日下午,下畈村村民周方会拿着一张电子IC卡,来到村民服务中心,在一台“智分类自助查询机”前刷卡查询。屏幕上立刻跳出他从元旦至今,投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共27.50公斤的信息,并累计获得了416个“绿币”。

    周方会操作的这一套系统,是宁海县引进的第三代垃圾分类智能设备。自垃圾分类制度推行以来,4年内已进行了两次改革。

    2014年推行初期,下畈村在全村投放了6个分类垃圾桶,并给每位居民发放垃圾袋。村民分拣完后,需要自己提着垃圾袋,扔进最近的试点垃圾桶里。“全村168户人,村里为每户每月发放60个垃圾袋,一年就得用12万只。每天晚上,我们派专人去各个试点把垃圾一袋袋拎出来分类处理。前期的宣传费、垃圾袋费、人工费,加起来差不多花了30万元。”林艳华说。

    然而,村民抱怨扔垃圾不便,垃圾袋的大量消耗既不环保也增加支出,更让人头疼的是,垃圾投放不准确,为后来的垃圾处理带来麻烦。针对这些问题,下畈村开始第一次改革:撤销所有试点垃圾桶,取消发放垃圾袋,为每家每户安装双色分类垃圾桶——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和灰色的其他垃圾桶。

    2016年3月,家庭专用垃圾桶全线“上岗”,垃圾收集方式也改为专人上门收取。小桶垃圾直接汇集到大桶,省去了用垃圾袋套装的环节。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更新,总投入不到7万元。

    2017年6月,垃圾分类第二次改革拉开序幕。下畈村与垃圾分类产业综合服务运营商达成合作,在原有的农户分类桶上安置了一块采用RFID技术的可读写芯片,用于户主身份识别和垃圾分类信息采集。

    积分超市激励村民“多劳多得”

    在下畈村路口,停放着一辆绿色的清运车,看上去与普通保洁车一样,实际上是集自动读卡和垃圾称重、垃圾分类情况系统打分、数据上传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智能采集清运车。

    每晚7点,清运员上门收集垃圾,只需将垃圾桶放置在收集车上,就会自动识别户主的身份信息并进行称重打分。最后的“绿色积分”按照垃圾分类分值和重量分值以8:2的比例计算,将结果上传到云平台。农户可在自助查询机上刷卡查询精确到每日、每次的垃圾分类投放数据和积分获取使用情况。

    积分超市是宁海独创的激励形式,村民可在超市里用绿色积分兑换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下畈村的积分超市货架上整齐摆放着洗衣液、蚊香、有机肥等20多种商品。兑换积分最低的是肥皂,需要150个积分,最高的则是需要1300个“绿币”的洗衣液。

    周方会家一个月的积分能有五六百,过年的时候会更多一点。蒋大壬则总结:“垃圾分类就像劳动,多劳多得。”

    林艳华说:“这一套智能设备,方便我们掌握整个乡村的垃圾总量、投放频率、增减趋势等数据。我们也希望这些信息可以应用到环境治理的学术研究中去。”

    下畈村还购入了一台有机餐厨垃圾生化机,这台机器可以把厨余垃圾进行粉碎、脱水,加入活性菌发酵成褐色的有机肥料粉末。有机肥不仅能被村民直接使用,还产生了经济效益——村民用剩的有机肥,厂家会以每吨800元的价格收购。

    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的环境治理工程,既为宁海带来了“看得见的城乡美”,也带来了“看不见的内在美”。垃圾分类促成环境升级,农家乐和民宿经济也随之蓬勃发展,吸引了“浙江美丽宜居”“宁波精品村”等项目入驻。

西安工业大学 黄畅 西安培华学院 姚皓 赣南师范大学 李杭 淮北师范大学 胡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6月14日 04 版

“8718”:宁海企业服务新名片
宁海开启垃圾分类“智”理革命
让乡村民宿有创意更有“温度”
瞧!那些在城市穿梭的绿色“小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