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6月1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资深副总裁解析吉利“人才密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6月14日   09 版)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未来人们出行将有很多想象的空间。”去年收购一家飞行汽车企业时,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这样感慨汽车行业的魅力。近日,在杭州出席“企业核心技术创新下的全球引才”论坛时,吉利控股集团资深副总裁张爱群对此产生了新的感悟,“人才加创新是吉利成功的关键。”

    在她看来,尽管创新和培养人才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却是吉利全球化发展必由之路。此次论坛期间,张爱群介绍了吉利汽车全球化战略创新和探索主旨报告,还解析了李书福的“人才密码”。    从2015年起,吉利实现了每年增长50%以上的年销量“三级跳”。今年1~5月,吉利累计销量63.8万辆,同比增长44%。“吉利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不足,加班加点生产还是没有办法满足用户马上提车的需求。”张爱群说,这是“幸福的烦恼”。

    张爱群将吉利成功的原因归纳成“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一个、灭掉一个”。1997年吉利刚进入汽车行业时,提出“5万元价格、每百公里5升油耗,坐5个人”的造车目标,一举冲破了轿车市场的高昂门槛,以低价战略跻身行业10强。

    经过十年的发展后,李书福发现生产低价产品的企业很容易被别人兼并,决定转型造安全、环保、节能的好车。从2008年开始,吉利抓住机遇实现了三大海外并购:一是英国有100年历史的锰铜出租车制造公司,二是澳大利亚80多年制造自动变速器公司DSI,三是瑞典沃尔沃。    其中,吉利仅用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100%股权被视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范本。

    据张爱群介绍,最开始对方要价100亿美元,可那时候吉利一年的营业额才100亿元人民币。对于沃尔沃这家有着80多年历史和3800名技术人员的豪华品牌来说,尽管吉利的资金实力并不占优,但其全球化思维和人才管理模式才是这起海外并购成功的原因。

    “如果不是当时百分之百收购沃尔沃,吉利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张爱群坦言,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没有中国市场的强大,没有李书福这样民营企业家的执着和胆识,就没有吉利收购沃尔沃这样的“奇迹”发生。

    张爱群认为,无论是收购海外企业还是人才管理,都一定要有全局观、全球化管理思维。“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由全球CEO、CFO组成的经营管理团队和董事会来确定沃尔沃经营发展方向、年度经营目标和长期、中期、短期政策,由他们自己来管理自己。其中,最关键是给沃尔沃员工的信心和发展方向。”

    据她介绍,吉利收购沃尔沃没有用“拯救”“解放”这样的字眼。李书福曾坦言,吉利造车不过十几年,而沃尔沃造车已经快100年,因此“双方要相互学习、理解、包容,美美与共”。    实际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直是吉利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对此,张爱群颇有感触,“吉利集团的‘人才观’,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大樟树和小树苗’相互衬托。”

    近年来,吉利网罗了一大批业内大咖。例如吉利集团资深设计副总裁彼得·霍布里、曾经操刀宾利内饰设计的罗宾·佩吉。在“掌门人”李书福看来,这样全球顶尖的人才就像难得一见的“大樟树”, “全世界也没有多少个,要召集起来。”

    另一方面,吉利的成功并非仅靠“空降”的业内大咖。张爱群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樟树也要移过来,但是也要自己种小树苗,让它们自然成长,最终形成一片茂盛的森林。”

    张爱群表示,现在吉利的这套人才机制已经在全球化战略中发挥了作用。据介绍,去年吉利收购马来西亚宝腾公司后,已经开始向其输出技术、人才和产品。来自吉利的工程师正与当地员工一道,以博越右舵版开发东南亚市场。

    “做事情必须认准一个方向,坚定一个信念,提炼一种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个使命。”不久前,在一篇自述中,李书福曾这样总结吉利三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长期负责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张爱群认为,吉利的人才机制还将继续进化,“让每个人坚持心中的梦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6月14日 09 版

就业率三连涨 车辆工程专业仍是职场“宠儿”
车企如何玩转“抢人大战”
汽车产业掀起百年新变革 本土车企何时屹立潮头
资深副总裁解析吉利“人才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