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近期出台了一系列给“青椒”松绑的制度,让每一名“青椒”,无论是“洋博士”“土博士”,还是“非博士”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上海交大最近的一份长聘教轨合同在一个月前签订。合同明确,最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在第一个三年聘期内,淡化考核、教学工作量减半,第六年为长聘教轨综合评估期,其间将根据青年学者的教学科研情况分析得失,为他最后冲刺长聘教职助力。
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博士丁显廷就是该校长聘教轨制度的受益者。这一制度能让他在刚回国的一段时间里适应国内环境,较轻的教学任务和考核指标,可以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梳理前期学术成果、确定今后的研究重点。
“入校前6年对我们特别重要,我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适应。”丁显廷告诉记者,很多海归学者会在回国任教的头3年打“退堂鼓”,多数是因为无法合理安排教学和学术研究时间。但有了3年过渡期,就从容多了。如今的丁显廷已经成为国家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和美国比尔·盖茨基金会“肺结核和艾滋病组合药物的临床研发”专项在中国地区的主要负责人。
毕业于上海交大医学院的曹亚南,完全没有海外经历,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和瑞金医院培养出来的“土博士”。在上海交通大学“晨星”计划和“高峰高原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曹亚南得以快速成长——这名80后如今已获得国家优青基金、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教育部青年长江计划支持。曹亚南所在的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和上海市内分泌肿瘤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发现一种基因热点突变与肾上腺皮质腺瘤发生密切相关,并且发现了两种基因突变与其他亚型的关联,为肾上腺皮质肿瘤及库欣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他作为第一作者在《自然》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成为本土人才国际化的标志性人物。
除此之外,教学有办法的教师,也能在上海交大过得很好。
“专职教学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实验室人才、教学与科研并重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晋升通道。”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告诉记者,过去,没有博士学位几乎不可能在上海交大评上“正高”职称,但2014年全面铺开教师分类评价后,有10多名教师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正教授”。
其中包括人文学院被学生称作“知心姐姐”的教学牛人施索华、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每年拿奖拿到手软的实验室教师曹阳等。按照过去的教师职务聘任实施办法,这两名既没有博士学位,又没有多少科研成果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评不上“正高”职称的。
曹阳说,新的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改变了教师原本单一的晋升途径,让不同的“运动员”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赛场”上一较高下。
《“交大2020”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意见》出台后,这所学校呈现出多条人才晋升路径。
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今的10年间,该校共有63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5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616人次获得该校“晨星”计划支持。2007年以来,新增长聘教轨副教授、助理教授375人,优秀“青椒”成为上海交大的长期人才储备。
本报上海6月19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